记者专访朱广沪之幕后故事:8天等待与3个小时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03:25 新闻晨报 | ||||||||
8天———从记者提出采访请求,到朱广沪坐在海仑酒店咖啡厅里接受晨报的独家专访,相隔整整8天。这8天中,朱广沪走南闯北,观看比赛、考察队员。北京、上海、大连、营口等城市,都留下了他那忙碌的身影。 3个小时———百忙之中,朱广沪终于抽出了3个小时,接受记者的采访。他直到记者搜肠刮肚,实在没有问题之后,他才与记者告别,继续忙他的足球事。
8天与3个小时,这两个几乎“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构筑起了我本次采访朱广沪的特殊记忆。 8天联络 4月10日,得知朱广沪肯定到工体观看北京现代与上海申花的比赛后,正在北京采访的我,给朱广沪发出了第一条手机短信,向他提出了采访请求。为了免受外界的打扰,朱广沪总是单线联系,一般情况下,是很难打通他手机的。 大约一刻钟后,刚刚从成都飞抵北京的朱广沪,来不及吃饭,就在看到短信后的第一时间,给我回了电话。由于下午都要看比赛,因此我和他相约,当天晚上再联系。 0:4,惨不忍睹的结果,令我也沉浸在当天申花惨败的失落之中。第二天一早,倒是朱广沪先给我打来了电话,“小甘啊,不好意思,我昨天晚上临时改变计划,去了……过两天,我会回上海看比赛,到时候再联系。”朱广沪的这个电话,不禁让我心头一热。 4月13日,朱广沪现身虹口足球场。为了不影响他看球和考察队员,我不忍心打搅他。可是,在之后的20个小时中,我左等右等,还是未接到电话。于是,我忍不住拿起手机,给他发去了短信。没过多久,手机响了,是朱广沪的电话。“我在大连,在看实德跟国际的比赛……” 4月17日,朱广沪终于回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上海家中。过去的十几二十年中,朱广沪每年在家中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来不及休息,朱广沪就先后赶到八万人、源深体育场,观看比赛。 第二天十点多,朱广沪给我打来电话,时常在外面飞来飞去的他,第一句竟是:“你在上海吗?”本来相约下午3点见面,可朱广沪临时有要事,见面改在了晚上。 朱广沪还时时为他人着想,两次约见面地点的时候,他总是会问:“你在哪个位置?”为了让我方便一些,朱广沪不得不在夜深人静的11点,顶着星夜,从外滩赶回到位于莘庄的家中。 3小时采访 晚上8点不到,在离先前约定时间还差5分钟左右的时候,朱广沪就到了。身着一件黑色体恤的他,看起来有点疲倦,近阶段高密度空中旅行的疲惫,清楚地写在了他的脸上。 令我颇感意外的是,朱广沪带来了一张4月11日出版的《新闻晨报》,体育版上登载了一篇他接受白岩松采访的文章。“我虽然不常在上海,但听说你们报纸很不错……” 我也给朱广沪准备了一份“礼物”———一篇2005年1月31日发表在《新闻晨报》上的文章,文章的标题是《晨报记者会同心理专家,破译朱广沪性格密码》。 文中的一段心理专家对朱广沪的性格分析总结,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非常仔细地阅读着,频频点头。“很多心理专家,包括我在国外碰到的心理专家,也是这么分析的。”不过,对于“他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释放压力”这一条,朱广沪并不同意,“我并不觉得有压力,我只是感到一种责任。” 通过这篇文章,朱广沪的话匣子打开了。他喝了两大口咖啡后,就更是来了精神。从巴西到深圳……从治队哲学到他对人生的理解……朱广沪足足谈了3个小时的“足球经”,向我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朱氏足球世界,也让我领略到了他的性格魅力。 采访临结束时,朱广沪向我打听了几名他所关心的上海球员的情况,他听得非常认真,听得非常仔细。上周五,身在北京的他,又向我打听起了这几名队员的近况。他没有某些成名教练的轻狂,目中无人,有的是难得的沉稳,最最可贵的踏实。 记者偏见一扫而光 其实,在这次采访前,我对朱广沪却是另外一番印象。 2002年,朱广沪率领深圳队在虹口足球场打得申花内部矛盾毕现。这场比赛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徐根宝下课的导火索。 2003年,这是申花辉煌的一年,捧起了末代甲A联赛的冠军。然而,在美丽的光环之下,却有两道深深的伤痕,这都是深圳队给留下的。相信一定有很多上海球迷还记得当年的最后一轮比赛,深圳队将申花队打得十分狼狈的场景。 2004年,深圳队更是踩在申花的肩膀上,提前夺得了首届中超联赛的冠军。 由于朱广沪屡屡给申花队以打击,这使得跑申花多年,对申花有着深厚感情的我,对朱广沪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反正就是没有什么好感。 然而,3个小时的采访,长达8天的断断续续的接触,让我觉得以前的很多认识也许是错的,也让我明白要感觉、了解一个人,绝对不能凭主观印象,而是要通过交流沟通,用眼、用耳、用心去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