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数据统计昭示国奥技不如人 除了飞铲我们输得一无所有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5月03日10:54 体坛周报

  记者冉雄飞长沙报道:5月1日,中国国奥在长沙主场0比2输得体无完肤。之所以下这样一个结论,是基于从比赛过程到结果,国奥队体现出了全面的差距。赛后用沈祥福以及国奥队成员自己的话来讲:“输给韩国队,我们的确是技不如人。”

  射门上半下半射中禁区威胁进

E歌时代来临了!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亮晶晶星光宝宝大赛 中国地产春秋会展

  总数时时目标内球球

  中国13 3 10 3 4 1 0

  韩国15 12 3 10 11 5 2

  和韩国球员有些超水平发挥的状态相比,中国国奥队在本场比赛的能力体现的确可以用“低下”来形容。凭借高明在第6分钟一脚禁区外远射,中国队有了第一次射门,但被防守队员直接封堵;第35分钟和第36分钟,于涛和阎嵩才有了两次稍有起色的进攻,于涛远射带来了一个角球,而阎嵩则头球抢射,差一点儿破门成功。

  反观韩国队的进攻,一开场他们就表现得咄咄逼人。仅前10分钟,他们就创造了8次射门。2比0领先之后的韩国队全线后退,这个时候中国队虽然有了更多进入对方前场的机会,但面对一个“铁桶阵”,中国队难以威胁韩国人的大门。

  韩国人下半场虽然只有三次射门,但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第一次射门在第64分钟,通过角球配合破门;第二次在第85分钟,崔兑旭挑射击中横梁;第45分钟那次单刀突破,崔兑旭同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可悲的是,中国队全场比赛,连一次这样接近守门员的射门都没有。

  无谓失误上半时下半时

  中国40 22 18

  韩国13 8 5

  在5月1日的赛后发布会上,沈祥福坦然承认球员在比赛能力和控球能力上的差距,而球员控制比赛的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控球能力,这是球员完成技战术配合的核心因素。“我们的球员在这方面的差距不小,比赛中传球不到位,技术动作不合理,对抗中容易出现非技术失误。这一点有球员的问题,也有我们教练员的责任。”作为一个技术优秀的教练员,他的球队却在控球能力上如此低下,沈祥福承认训练中的问题不少,却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就是差距,但对比这么大有些不敢相信。”2日中午,记者在机场与一位球员交流时,对方有些将信将疑,但随后他变得坦然起来,“这可能与我们开场后有些发紧有关,另外他们打我们,自信心非常强,但的确这场球我们发挥不好。”沈祥福面对数据并没有反驳和怀疑,“韩国球员处理球的合理性的确强于我们,另外对方这种心理上的自信,对中国球员技术特点的了解,都是他们能超水平发挥的保障。”

  铲球总数上半时下半时抢断次数

  中国43 20 23 42

  韩国33 12 21 47

  “在精神和作风上,我们并不逊色,当然足球不仅是这些内容,其他环节,我们暴露了全方位的差距。”沈祥福自己也承认,在中韩这场荣誉之战中,国奥队只剩下了“精神不倒”这个环节。

  43次铲球,这是中国球员在近几年大赛里创造的一个奇迹,而这一点,也非常凸显中国联赛“重拼抢,重身体”的技战术特色。如果不是在主场坐战,中国球员不可能只有张耀坤吃到一张黄牌。“如果你在正常情况下能够抢到球,或者你并不是球被断后的迅速反抢,是可以不采用铲球这种超常规技术动作的。但我看5月1日的中韩之战,国奥的球员也很多次都是在失去控球权后的飞铲。”2日,黎兵在黄花机场回忆说,“1992年的那届中国国奥是一支很有特点的球队,每个位置的队员都很有特点,所以韩国队只能跟我们拼精神。回过头来看这届国奥队,在技战术上打不过对方,就只能用精神来弥补了,这应该是中国足球发展方向的一个误区。”

  应该注意到,韩国队在上半场控制比赛时铲球只有12次,但在下半场全面退守后,他们却有21次铲球和12次犯规。从比赛的过程来看,下半时韩国队正是利用这种方式在控制着中国队的进攻速度,而这些防守战术的使用范围,韩国球员多选择在中国队的后场或中场区域,中国队任意球操刀手徐亮全场比赛只有一次在有威胁区域主罚任意球,这也是韩国球员对于足球技战术动作更合理的一种体现。

  《体坛周报》网站3月1日全面改版,请登陆体坛网www.titansports.cn



 

评论】【体育沙龙】【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NIKE主题运动月
送你无限好礼!
NIKE全国高中
篮球联赛决赛阶段!
同城约战天天特别约会

秀出你自己获酷炫积分

约战论坛等你发表大作

免费申请最酷球队主页
AIR ZOOM HUARACHE 2K4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