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不行!从韩国奥训练6大细节看中韩足球差距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4月29日21:22 红网 | |||||||||
红网长沙4月29日讯 (特约记者梁海烈记者杨帆)连续看了两天韩国队训练,真真切切感觉到跟中国足球有很大不同,或者说中国队确有差距。这里把一些细节罗列下来以供参考。
中:轻松时说笑,疲惫时无声 韩:加油声声声入耳 韩国守门员在训练出击接球时,肯定是狼嚎一般大吼一声,再冲上前去,每次都是如此,韩国队这次只来了两个守门员,但训练时的动静几乎响彻整个球场。撇开训练投入程度不说,可以想象一下,韩国人连训练时都这么大声吆喝,比赛时情形可想而知。而中国守门员在训练虽然偶而也有大喊一声的时候,但不像韩国球员一样每次都是如此,尤其是训练比较疲惫的时候。 守门员大声说话除了镇慑对方前锋,鼓舞士气外,在门前加强与后卫的呼应和保护也能起到很大作用。中国队的失球以及后防线上出现的混乱多半与之有关。而中国人一般的观念是训练不用吆喝,比赛时需要喊的时候自然能喊出来。但事实是训练时不养成良好的习惯,真到比赛时人都傻了,根本不记得要提醒队友该怎么着。 守门员如此,其他韩国球员在训练时尤其是累的时候,常常狂喊出类似中国人“加油”的口号自我激励,一般不会与队友打闹说笑。而中国队训练时相反,热身运动的时候还与队友有说有笑,但随着训练的深入,声音越来越小。中国球员过于内向过于拘谨,不知是选材的原因还是训练的原因。 韩国队爆发力训练比重大于中国 韩国球员认为中国球员瞬间爆发力差,变速变向的能力不强,这在训练时也反映出来。韩国队在训练时,设计了各种方式方法的变速变向训练,而且要求球员以极高的频率完成。 中国队也有这方面的训练,但训练比重小不说,训练的花样单一,只有几种直线上的来回小步跑。根本不适应实战变化复杂的急停急转。 韩国下底传中训练实战性大于中国 韩国也练下底传中,但跟中国很大不同的是,金镐坤绝对不会像沈指那样亲自操刀给中路的中国球员喂球,也许是金镐坤的脚法不够好,不愿意露怯吧。韩国队一切都是球员自己来。 中国队的边路下底传中是静止的和不接近实战的。沈指左脚脚法一流,他的学生无一能赶得上,他在左路的传中如同发角球一样,把球喂到中路,中路只有一名球员包抄抢点完成射门。 而韩国队充分考虑到实战中边中结合的概念,在中路有两名球员,其中一个把球分到边路之后,两名队员同时前插门前包抄。边卫在运动中得球传中,两球员同时在中路一前一后抢点射门,显然,两球员在前插包抄时需要考虑相互的位置和空间感,实战的效果就是这样炼成的。 常言道,比赛是训练的一面镜子,我们常常看到,中国队在对方门前包抄的点太少,有时甚至根本无人包抄,这都是训练与比赛严重脱节所致。 韩国队内比赛主力替补混编 韩国队内对抗比赛一般采取主力中前场+替补后场+替补守门员vs替补中前场+主力后场+主力守门员。韩国人认为,这样能够加强比赛的对抗性和激烈程度。 而中国队是主力方对替补方,前中后场都是如此。当记者就此问题与韩国记者交流时,他们对此感到十分惊讶,“怎么是这样练呢?对抗性不行啊!” 主教练应付突发事件能力不同 金东进在长沙的首次适应性训练居然倒地晕倒,显然与长沙高温潮湿的气候有关。但老练的金镐坤显示出米卢般的“狡猾”和成熟,“他只是有点岔气,他已经没事了。这跟天气热无关,天气热吗?天气只是有点热。” 同样的突发事件,比如安琦的问题,沈祥福应付的方式就不如老金巧妙,中国教练一般情况下比较生硬,要么敷衍了事,要么王顾左右而言他。其实,中韩教练同样是在敷衍了事,但是传达出来的信息确实很不一样。 韩国记者是韩国队的爷 中国记者是中国队的? 在训练现场,韩国五大体育报纸的记者赶来采访韩国队,众多中国记者在看台上亲眼目睹了金镐坤是如何“超白金”接待韩国记者的。 为了方便韩国记者观看训练和采访,金镐坤把本该由教练和球员使用的替补席让出来,请五位记者坐下,而自己找个小板凳背对训练场接受记者采访。由于小板凳很矮小,金镐坤不得不弓着背昂着头跟记者说话。五位韩国记者居高临下采访金镐坤的过程让人想起电影里公安局审犯人的情景。韩国记者采访的时间很长,大约30分钟左右,从韩国队开始热身一直延续至韩国队队内对抗比赛开始。这时,韩国队专门负责媒体事务的官员客气地请记者离开,当记者起身之后,金镐坤才从小板凳上起身。笔者注意到,韩国记者手上人手一份得到厚厚的韩国队资料。 据韩国记者透露,金镐坤在今天中午于下榻酒店宴请了全体韩国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