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性格与命运中挣扎--解读沈祥福和他的国奥弟子们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3月25日13:31 沈阳晚报 | |||||||||
从2000年到2004年,一个无法用短长来衡量的时间跨度,见证了中国足球的一代从起点到终点、由崛起到衰落的灰色轨迹。4年前,沈祥福塑造的金色辉煌就像流星一样瞬间而过,阿根廷记忆短暂得让人无法捕捉,从釜山到大马士革,从汉城到武汉,一个关于“超白金一代”和这个北京男人的神话加速度一样的跌落。哲学上说,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沈祥福则是因为他一个人的性格注定了中国足球一代人的命运。
性格弱点之·绝对服从 很多事情不能太绝对,过于绝对了往往就会让人走向极端。沈祥福对于上级的服从和要求下属对于他的服从就是因为这种绝对而陷入怪圈,让他和他的弟子们都不能自拔。 12强赛之前的小组赛,沈祥福设想中的防守反击因为现场督战的某位足协官员的喝令而变成了全线进攻,“给我冲!”成为了从平局到失利的导火索,此时的沈祥福像是一个站在大部队后面的看守者,他所做的是让自己的士兵们不顾一切地冲向敌人的枪口,而他这样做仅仅是为了服从“给我冲!”的更高命令。到了毛家湾,杨一民又说了一句:“你狠我更狠,你猛我更猛,你们的训练要向人类的体能极限发起挑战。”面对这些并不符合运动规律的伪科学要求,沈祥福又一次选择了服从。一天三练、无所顾忌地铲抢,让队员一批接一批地倒下。到了出征汉城的时候,杜震宇、王新欣这些重要成员都因为伤病而不得不在家中留守。汉城之败实际上是对沈祥福绝对服从思想的一次有力抨击。 有时候绝对的服从是可怕的,然而在自己已经为此犯下错误的同时,沈祥福却还在要求他的队员要学会绝对服从,那就只能说是可悲。玩电脑?不行!想放假?更不可以!在沈祥福家长式的管理下,队员们身上的棱角被彻底磨平,甚至开始逐渐失去灵性。曲波的退出,王新欣的褪色应该就是最好的佐证。 缺少自身“将在外”的果敢,不给予别人自我发展的空间,这样的一个战队不可能不像今天这样平庸。 性格弱点之·患得患失 是进攻还是防守?是确保胜利还是多进球?有一些必须明确的方针,在沈祥福的脑海里总是飘忽不定。在与马来西亚队比赛前,沈祥福还在强调要稳扎稳打,但这一方案在45分钟后却出现了倾斜,面对似乎没有还手之力的马来西亚队,沈祥福又开始希望球队能进更多的球。“多进球”让一次胜利在0.1秒后变成了灾难。作为主教练,作为发号施令的统帅,沈祥福无法逃脱的要为这样的败笔负上全责。 没有人怀疑沈祥福的敬业精神,但他对自己信念的坚定却永远令人担心。同样的问题也在中韩之战前出现过。沈祥福曾认为对韩国队死守将是错误的,因此在训练中,他一直将从国家队征调来的前锋队员张烁作为自己进攻战术的重点,然而就在出征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和韩国队打进攻能行吗?”的自我怀疑,最终让沈祥福放弃了张烁,而选择了防守更突出的赵旭日。从进攻到防守,再从防守到进攻,一个始终都无法确定的信念让沈祥福每每在指挥比赛时变得举棋不定,,连主教练都不知道该怎么打,队员在比赛中又怎能不像一盘散沙。中马之战后,有队员直言:“我们的战术思想很少有统一的时候,大家在场上经常是各干各的。” 不可否认,患得患失的性格弱点,让沈祥福和他的球队都饱受折磨。 性格弱点之·内心浮躁 在某些场合下,沈祥福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很沉稳的,然而,熟悉他的人却都知道,沈祥福比大多数人都急躁。 无论是打韩国队这样的强队,还是打叙利亚、马来西亚这样的弱队,沈祥福都不会在教练席上平静地看完整场比赛。有一点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沈祥福的急躁———喊哑了的嗓子。沙哑的声音是沈祥福敬业的一个标志,也是他性格急躁的一个幌子。中马之战刚刚开始,中国队的形势一片大好,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场上的队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把这种良好的状态保持下去,然而,坐在教练席上的沈祥福却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向队员喊着其实大多数人都根本听不到的命令,“我们可能根本不着急,或者也许只有一点点的着急,但教练却比我们还着急,比赛还能不打乱套吗。”在国奥队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反抗声正在悄悄的蔓延。 心理急躁是主帅的大忌,但沈祥福偏偏在这个问题上无数次的栽跟头,沈祥福常说:过去总是研究“为什么”,而现在则是研究“怎么能”,由自己的心理急躁造成的队员发挥失常也许就是“为什么”的答案,相反,就是对“怎么能”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