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边路攻势遭锁满盘皆输 沈祥福临场指挥棋输一着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3月21日00:03 新浪体育
国足难掩进攻尴尬

  新浪体育讯 当1-1的结果定格在武汉体育中心记分牌上时,或许所有人的心中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是什么让国奥上下半时表现迥异?又是什么让开场20分钟10脚射门的激情荡然无存?解析上下半时国奥队的进攻以及马来西亚队防守的思路便不难看出,成功锁死国奥两个边路的进攻是马来西亚队“致胜”的一大良方,而沈祥福下半时伊始对两名前腰球员“大挪移”式的更迭也以失败告终。

  边路进攻:上半时OK下半时KO

  毫不夸张地讲,国奥队上半时两个边路活跃的进攻是前20分钟赢得压倒性优势的重要原因。让我们回顾一下国奥在前45分钟获得的破门良机——孙吉回扣传中,阎嵩头球顶入门将怀中;孙吉传中,曹明头球太正;徐亮传中,曹明近在咫尺头球高出;孙吉传中,于涛头球门将得到;孙祥横敲,于涛抽射擦柱而出;于涛突破横敲,曹明扫射被扑......边路进攻的显著作用在前45分钟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孙吉在右路的活跃成功牵扯对方注意力,也使得于涛在得球后更加如鱼得水,上半时于涛多次佯装与孙吉配合之后,大胆地盘球过人或起脚远射,也对马来西亚防线制造了相当大的压力。

  上半时国奥队边路进攻基本由这样几个套路组成,其一是孙祥与徐亮之间的直插直塞或边路二过一配合;其二是孙祥从左路准确地长传转移右路的胞兄孙吉,让孙吉在对方疏于盯防的情况下从容传中突破。这两套分别代表着“纵深”与宽度的战术组合在前45分钟相当成功,让对方防守队员一时间无所适从。然而,下半时我们却很难看到类似的场面再次出现,高明王新欣似乎与两名边前卫缺乏必要的衔接与配合,马来西亚主教练哈里斯明显加强了对徐亮与孙吉在两侧的防范,同时全队阵型相对前压,特别是右路攻势相应的顶出,让作为左中卫的孙祥无法再贸然插上。当然,主裁判的多次误判反判也是国奥边路受阻的原因之一,如果说我们能在底线附近获得几次“短角球”的机会,那么至少空中球的优势不会象现实发生的那样无法发挥。

  变阵之辩:于涛后撤利弊几多?

  如果说,下半时高明替下阎嵩还仅仅是相同位置上人员的更换,那么王新欣取代王栋则带来了整个战术思路方面的变化。于涛回撤到拖后一些的位置上与胡兆军构成双后腰组合,这一变化显然对国奥的进攻起到“双刃剑”的作用,从最终事实结果来看,这一变动应该说是弊大于利的。

  对于这场雨中激战而言,禁区外大胆的远射,往往能带来出其不意的奇效,无论是皮球在草皮上不规则的反弹滚动,或是门将扑接球的困难,都会为进攻方带来破门的机会。上半时不到10分钟时,胡兆军便曾经以一脚敲山震虎的远射迫使对方门将脱手,这记射门也在一定程度上令马来西亚不得不对禁区正面的防守大加忌惮,从而给了国奥两侧更从容进攻的机会。然而随着于涛与王栋在后腰位置上的更迭,胡兆军不得不担负了更多的防守压力而无法大胆前压——上半时的组合胡兆军主攻王栋主守,而下半时显然于涛更为积极地参与进攻,胡则在协防保护中肩负压力。当国奥队中为数不多的一门“重炮”无法大胆前压轰门,这支队伍也提前与远射这一水战中有效的攻击手段告别,这是于涛后撤的第一弊。

  变阵除了使胡兆军的远射受限之外,球队右路攻势也在同时受到了影响,如前文所述,于涛与孙吉在进攻中无论是互相的传递配合,或者孙吉扯动后于涛的“假传真突”都表现出了相当的默契。然而当王新欣在于涛的位置上出现时,我们却很难再看到这样的默契在场上出现。我们不能抹煞王新欣的技术特点和进攻中的想象力,但当右侧的“申花组合”已经形成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之后,再作出这样的变化就的确有些让人费解了。熟悉中国足球的老球迷肯定会记得当年苏永舜国家队中“京城二福”或者两名天津球员搭档收获的奇效,但作为当年“二福”之一的沈祥福指导似乎却未从当年球员时代的成功经验中有所心得,拆散右路两名沪上球员的组合,是于涛后撤弊端之二。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于涛后移之后为进攻带来的积极影响,中路直接输送给三名攻击手的直传球明显增多,高明便曾经接得过顶妙传获得近乎一对一的机会,但可惜被对方门将的黑脚扼杀;直塞王新欣的那次攻势也赢得了比赛中唯一一次正面任意球的机会。但是相比前文分析过的两大负面影响,这一变阵显然应当算得上是失败的。与马来西亚主帅哈里斯下半时大胆前压阵型,前顶孙祥助攻,坚决偷袭中卫身后的成功变化相比,两名主帅在临场指挥方面的较量,沈祥福指导显然棋输一着。

  (张洋)



 

评论】【体育沙龙】【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2004北京东方炫影业余足球联赛报名中
同城约战天天特别约会 秀出你自己获酷炫积分 约战论坛等你发表大作 加入会员团队共同作战
Air Zoom Generation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