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或者死亡书--中国足球世界杯一周年二度反思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6月05日10:45 足球周报 | ||
本报记者巴家伟 “大反思”是中国足球首次参加世界杯的“后遗症”,但不进行“大反思”则是中国足球的“死亡书”。 ——题记 一年前的今天(6月4日),由米卢率领的中国足球队在韩国的光州奉献了44年来在世界 中国队的对手是米卢的昔日弟子——哥斯达黎加队。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米卢曾率领这支在国际足坛根本排不上号的中美洲队伍,居然神奇 地从小组赛中成功地突破劲旅巴西、瑞典、苏格兰的重围,一举跻身十六强,创造了哥斯达黎加队足球历史上的奇迹。与哥斯达黎加队同组, 并且在首轮进行这样一场遭遇战,使得国内舆论热度膨胀,从世界杯小组抽签结果一出来,关于中国队能否进入十六强,就一直是一个极具讨 论意义的话题。但随着中国队的0:2完败,任何讨论都变得毫无意义。 事实上,中国队毕其功于一役的奢望最基本的出发点仅仅是由于米卢曾经做过这支队伍的教练。 (小标题)期待米卢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睿智,能够抓住哥斯达黎加队的某一个弱点或某一次疏忽,再加上我们的一点点运气,这是当时中国媒 体最朴素的想法。这种想法现在看来完全像是一场玩笑。 这种玩笑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功利性的需求下的产物。 当米卢在2001年10月7日率领中国队在沈阳凭借于根伟的历史性进球击败阿曼队,顺利从十强赛中出线,实现了中国足球长达44年之久的夙愿之 后,便有这样一种不良的情绪在坊间蔓延,而最可怕的是这种情绪的滋生地就在接近米卢的层次。在他们看来,中国队的出线并不是米卢起了 多大的作用,主要是得益于张吉龙在曼谷的“神手一抽”的便宜,这样的分组,换上任何一个国产教练也一样能把中国队带进世界杯。 但事实是,在2000年1月15日米卢在中国广州花园酒店与中国足协副主席南勇正式签约出任中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之前,国产教练完全生存在一 种失去了国内球迷最起码的信任的危机环境中,没有人在球迷的心目中是未来国家队主教练的合格人选。即使以足球理论家面目出现在中国足 坛的英国绅士霍顿在中国连起码的成功都没有达到的前提下,球迷对于国家队必须聘请外籍教练的信念也是不容动摇的。米卢就是在这个时候 走进了中国足协的视野中的。他在国际足坛传奇般的经历是他得到中国人青睐的最大资本。在经历了一些体育主流媒体和以中国第一前锋郝海 东为代表的“反对派”势力对他的“快乐足球”理论的质疑以及圆满解决了与在国家队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大连、上海球员的矛盾之后,他率领 中国队在2001年8月25日至10月19日间的十强赛上取得了中国足球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而在2001年8月25日中国队十强赛首战阿联酋队的前夜, 由于阿联酋队携此前在主场以4;1大胜乌兹别克斯坦队的余威来到沈阳,当时沈阳城的气氛像在蒸笼里一样压抑,没有人敢于肯定中国队胜算 在握,是米卢再一次以近乎神奇的用兵瓦解了这个同组中最强劲的对手。3:0的开门红使中国队迅速地在整个十强赛进程中一直处于相对有利 的地位,并最终提前两轮出线。 (小标题)足球是一个集体项目,世界杯出线当然不是米卢一个人的功劳,但米卢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然而,在中国队成功地进 军世界杯之后,一场“五官争功”的闹剧也在公然上演,几乎演变成一场全面否定米卢的暗流。不知这算不算中国足球的“特色”之一? 在中国队于世界杯决赛周上三战皆负,失9球,未进一球的记录中,米卢到底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一直是世界杯后舆论普遍议论的话题。固然 ,中国队之败,身为主教练的米卢有他必须负的责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可推卸,但这种所谓“耻辱”的感觉更多的来自中国人的自身。比 较一下亚洲其他球队的世界杯处子行,只能说这个结果不理想而已。米卢的责任在于,过于满足合同上的带领中国队进入世界杯,而在世界杯 决赛周前的准备工作上做得不够充分,但中国队自身孱弱的实力基础只能保证输得相对再体面一点而已,除此,无可救药。 可惜得是,在中国队世界杯铩羽之后,确切地说,是在世界杯结束之后,国内舆论对中国队世界杯处子之行的“大反思”几乎不约而同地陷入 对米卢的口诛笔伐当中,而极少有对米卢究竟给中国足球真正带来了哪些东西的深度反思,“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再次被奉为神明而喧嚣一 时,而且出自一些具有权威色彩的人士的嘴中。 (小标题)在这种具有明显官方色彩的“大反思”中,“三从一大”成为否定米卢的“最有利”的武器,而一度在中国队十强赛进程中大放异 彩的“快乐足球”则成了米卢最大的“罪状”。让人感到无可奈何的是,这对中国足球是必须的,对米卢又是不公平的。中国足球世界杯的“ 后遗症”就在这样走调了的“大反思”中凸现了出来。 然而,对于在国人的热望中踏上世界杯之旅又“270分钟不射”的中国队,如果不进行这样的“大反思”,无疑会使“后遗症”继续加剧,而且 有最终走向“死亡”的可怕性。如果说,十强赛的出线让国人狂喜了一把的话,那么,世界杯的惨败则让国人认清了中国足球的本来面目。在 世界杯期间发生了一件怪事,那就是某些媒体居然花巨资买断了绝大部分国脚的“话语权”,拜金主义在国家队内部的广为弥漫,不光使中国 足球的第一次世界杯之行的新闻竞争完全处于不公平的态势,而且使队伍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这种“59岁现象”所带来的“世纪末的 恐慌”,才是中国足球最本质上的失败,绝非米卢一人之力所能扭转的。惟一可以作为安慰的杨晨和肇俊哲的两脚门柱留下的更多的是遗憾, 却也是中国足球的最大收获。 中国队小组的另外两个对手,土耳其后来以黑马姿态获得了季军,巴西更是闲庭信步一般地最终蟾宫折桂,0:3和0:4的比分只不过是中国队 本身实力的最真实反映而已。心悦诚服地承认这一点,才是中国足球追求进步的新起点,但中国足球似乎永远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所以,一年 之后回想起来,世界杯之后具有明显官方色彩的“大反思”只不过是某些人借“讨伐”米卢而往自己脸上掩饰“麻子”的遮羞布而已。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