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阿里-汉、沈祥福技战术殊途同归 国奥小将扛大梁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4月09日08:53 足球周刊

  末代甲A联赛粉墨登场后,国足洋帅阿里-汉和国奥主帅沈祥福导演的“选秀双簧”成为场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两人往往同奔一个赛场,可见面之后只有点头,更多的时间还是各奔东西。事实上,直至4月9日甲A第6轮暨国足和国奥集训开始前的最后一轮联赛,两队的名单均已公布,阿里-汉和沈祥福却还在甲A赛场上,前者第一次光顾八一队的主场湘潭,后者则率教练组其他成员来到了集训的的昆明观看云南红塔队与上海申花队的榜首之争。名为“选秀”,阿里-汉是有限制的,而沈祥福却是自由的。

  由于今年是国奥预选赛之年,国奥队是中国足协工作之重点,出线也成了整个中国足球界最艰巨的任务,因而沈祥福是带着用人的目的奔赴赛场。他必须通过联赛了解哪些球员是可以在奥运会预选赛中堪当重任,或者说是能够帮助他拿到奥运会入场券。

  由于在联赛开始前,国奥队有2个多月的欧亚非跨洲大拉练,虽然球队还没有时间及时进行总结,但拉练的效果究竟如何,在联赛上已经反映出来。例如上海申花队的孙吉、孙祥,去年联赛中还只是替补队员,但在拉练集训中,两人的进步异常明显,今年联赛前几轮更是以主力身份参赛。作为主帅的沈祥福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事实上,他在与申花队主教练吴金贵以及球员的交谈中,已经感受到了队员拉练集训的效果。

  沈祥福观看甲A更多地还是在看队员的状态和表现,而熟悉队员的技战术特点已不再是他的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从2000年年初接受1981年龄段国字号队伍主教练的任命以后,从国青队到国奥队,几乎所有被认为是出色的球员差不多已经全部到各级队伍参加过集训。以国奥队2001年12月初正式组建开始,仅仅参加过国奥队集训的球员就已经多达53人!没有理由再说沈祥福对这一年龄段的球员不熟悉了。而且,在所有参加集训的这些球员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尽管召入的球员人数不少,但有近一半的球员基本上都是只参加一次或者两次集训,感觉无法适应球队的技战术需要就遭淘汰。而有一半球员则是国奥集训队中的常客。而且,最终参加奥运会预选赛的球员也基本以这些常客为主。

  当然,在看重“老队员”状态时,沈祥福也留意了那些新人的表现,像这次召入集训队中的王华、冯祺就可以说是因为联赛中有灵光一现而打动了沈祥福的眼球。

  与沈祥福的了解所相反的是,阿里-汉自从去年年底接手中国队之后,首先接触的是以国奥队为班底的临时国家队。按正常的理解,真正的国家队水平应该高于国奥队。但当阿里-汉真正接触了国家队之后,才知道现实与自己的想法有出入。于是,联赛水平如何也就成为了他关注的焦点。同样是“选秀”,但阿里-汉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中国足球的概貌。而且,由于他来自欧洲,这就决定了他的出发点和参照物与沈祥福是截然不同的。阿里-汉都是根据欧洲足球的习惯来衡量中国足球,在这一参照标准下,阿里-汉看过比赛之后感觉“失望”也就不足为怪了。每每被问及联赛水平如何,阿里-汉私下总是摇头也就很正常。

  但是,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观摩,使得他对中国足球水平有了大致的印象,也在不断地调整着组队的思路。例如,他在观看了3轮联赛之后提出到德国去看三员中国战将的比赛,就是他调整选材思路的结果。本来,他对杨晨、谢晖等这样的球员并不是很“感冒”,但看了国内前锋的表现之后,他觉得还是该起用海外战将,毕竟他们受欧洲足坛的熏陶,可能更能理解自己的技战术意图和思路。事实上,他的欧洲之行是颇有成效,而且更进一步坚定了他调整后的组建国家队思路。

  这其实可以从他组织第二次集训的人员选拔中看出来。在参加第二次集训的23人中,没有参加首次集训的球员只有寥寥几人,而参加首次集训的球员几乎全部都在二次集训名单中。这说明,他通过联赛初步了解了中国足球的现实,与其再更多、更大范围内选拔球员,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雕琢现有球员基础上,正如他本人所说的,“中国的优秀球员看来也就这些了,关键是把这些球员组合到一起。”从另一层意义上说,阿里-汉没有重蹈前任走马灯似的挑选球员的覆辙,少走了很多弯路。特别是他有德扬这双眼光独到的“眼睛”。

  只要技术特点符合自己的战术思路,沈祥福可以随意召入想要的球员,因而在选秀时,沈祥福有着充分的“自由度”。但作为国家队主教练的阿里-汉却有着诸多“禁锢”。

  由于今年是奥运会预选赛之年,中国足协的工作重心是国奥队。所以,在阿里-汉上任之初,中国足协便与他有言在先:“国奥队适龄球员一个都不允许动!”在欧洲,这样的“禁令”是令人可笑的,因为那里的任何一级青少年球队最终的目的都是为国家队培养球员,但凡有青年球员被提前选拔进入国家队,则是青少年球队本身和球队主教练的荣幸。但在中国这个“以成绩论英雄”的特殊国度里,阿里-汉只能还以沉默。所以,每每到赛场,阿里-汉拿到双方队员的出场名单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翻译把1981年以后出生的球员摘出来,以免相中后所带来的不必要麻烦。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阿里-汉相中了某位1981年以后出生的球员,而这名球员偏偏没有被沈祥福的国奥队相中,于是,阿里-汉就会“引火烧身”。首先,媒体会指责沈祥福缘何不挑选这名球员进入国奥队?而这名球员所在的俱乐部也会拿此“说事”。可实际情况是,不同教练都有自己的组队思想和原则,对于同一名球员也会有不同的使用原则,因而出现一名教练看不上的球员被另一名教练相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里,这种情况就不能存在。阿里-汉正是清楚这一点,所以才在公布二期集训名单时不召入一名国奥队适龄球员。

  事实上,阿里-汉和德扬在甲A联赛中一无所获之后,德扬专门去观看了甲B联赛,而且还相中了一、两名颇有潜质的球员。但是,正是考虑到中国特殊的环境,所以在最终决定集训名单时没有把来自甲B联赛中的球员召入队中参加集训。

  另一方面,阿里-汉组建国家队的最终目的是参加2005年世界杯预选赛。迄今为止,阿里-汉已经相中了多名国奥队适龄球员,杜威、孙祥、陆峰、吴坪枫、于涛、阎嵩等都被阿里-汉看好。可是,面对这样一些可以进一步体现自己战术思想的球员,阿里-汉只能“嘴馋”。这就意味着,至少到今年年底的奥运会预选赛结束之前,国家队的集训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做“无用功”,真正的国家队只有在中国足协的禁令解除之后才能诞生。

  阿里-汉、沈祥福殊途同归

  阿里-汉和沈祥福虽然在选秀过程中受各自职责的驱使,寻找各自满意的人员。不过,两人在技战术指导思想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这其实在此次两人的各自带队训练中已经有所体现。当国家队在昆明进行首次集训时,阿里-汉在训练球队的位置感、边路进攻套路时,采取与沈祥福在国奥队欧洲拉练集训期间颇为相似的方式。而且,在对待某些球员的看法和态度上,两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例如,阿里-汉踢球时的风格属于“彪悍型”,有点大刀阔斧的意思。而在他当教练之后,他对这一类型的球员颇有偏爱。在目前的国家队中,他最喜欢的是郑智这名球员,而且认为郑智最适合的位置是在中场。而沈祥福执教临时国家队时也喜欢郑智,也认为郑智最适合的位置是中场,他在解释为什么安排郑智在巴林四国赛期间打拖后时,认为在所有队员中,只有郑智给人以最稳健的感觉。而阿里-汉在国家队偏偏也安排郑智打拖后,原因是李纬峰有些“毛”,需要有郑智这样的稳健搭档在身旁保护!

  正是由于两人在看人观点上的一致,所以阿里-汉在国奥队欧洲集训就相中了一些国奥队队员,认为“可以直接拿到国家队使用。”其实,如果不是沈祥福的带队思路和阿里-汉的带队思路在不少地方相似,则阿里-汉也就不可能把国奥队队员直接拿到国家队用的说法。

  再例如,阿里-汉在前场喜欢有速度、有技术的球员,相比之下,他对像李金羽这样缺少速度的球员就不是很看好,而对于涛就相对看好。而张玉宁同样也缺少速度,但他的身体素质相对比较健壮,因而阿里-汉对张玉宁的评价是“可以一用”。同样,沈祥福也喜欢于涛,也认为于涛最适合的位置并不是突前前锋,安排他打突前前锋是因为找不到像张玉宁这样的强力型中锋。虽然曾一度努力培养杨林这样有身体、有高度的前锋,但最终在决定奥运会集训名单时,还是舍弃了杨林,而是召入了速度快的新人。这绝对不是沈祥福受了阿里-汉的影响,而是沈祥福本来就对速度型球员偏爱,特别是他本人就是边锋出身。

  当然,两人在技战术方面还是有不少差异的。例如,阿里-汉认为,“三后卫”打法并不适合中国的球队,所以,他在指挥中国队参加与巴西队、爱沙尼亚队的两场比赛中均采用了四后卫打法。但沈祥福认为,他觉得自己最熟悉国奥队,他清楚什么样的打法最可以发挥球员的特点。因而过去3年多来始终坚持三后卫的打法。

  但不管如何,两人在技战术指导思想等大的方面是一致的,这有利于中国足球技战术风格的形成和建设,应该说,国奥队在为未来的国家队输送着可用之材。无论国奥队在这次奥运会的预选赛的成绩如何,都不会影响杜威、孙祥、阎嵩等人在阿里-汉心目中的地位,他们仍将是国家队冲击2006年世界杯的重要力量。



 

评论】【体育沙龙】【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2004北京东方炫影业余足球联赛报名中
同城约战天天特别约会 秀出你自己获酷炫积分 约战论坛等你发表大作 加入会员团队共同作战
Air Zoom Generation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