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了前三任优点 回避了他们短处--阿里-汉整合优势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2年12月23日13:16 华商报 | ||
放弃了米卢,放弃了快乐足球。选择了阿里·汉,选择了“三从一大”,从这个层面说,阿里·汉来华执教国足是必然的。然而,名不见经传的阿里·汉更像万金油,与施拉普纳、霍顿和米卢三个前任相比,阿里·汉的优势似乎既综合了上述三者的长处,也回避了他们各自的短处。这也许就是阿里·汉最终从选帅组视野中脱颖而出的最大理由。 比施拉普纳有底 当年名不见经传的施拉普纳踩着红地毯来到中国。这一滑稽可笑的举动,时至今日还是中国足协供人取笑的把柄。这表明,当时选择施拉普纳是盲目的。当然,教训也是深刻的。施拉普纳志大才疏,最终现出了水货的原形。阿里·汉则是足协经过反复筛选后的最终人选,因而,在欧洲足坛同属泛泛之辈的施拉普纳和阿里·汉,前者是我们不摸其底细,只希望他带出成绩,不知道甚至不打算让他为中国足球带来什么,最后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后者则是背景清楚,足协了解得非常深入。不管阿里·汉是否成功,他铁腕治军,崇尚整体足球、攻势足球的思路是清晰的。 比霍顿幸运 说起来,无论从文化背景、气质禀赋还是足球理念,霍顿和阿里·汉最为接近。时至今日,霍顿仍然赢得了新老国脚们的一致好评。不难看出,中国足协青睐阿里·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霍顿的留恋。当然,两人还有不同之处,除了国籍不同外,就是阿里·汉的负担轻,只担任国足主帅。而且执教环境比较宽松,第一个合同指标考核要等到2004年的亚洲杯,而霍顿有些“托大”,集国奥和国家队主帅于一身,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可以说,当时的中国足协迫于压力,没有给霍顿充分证明自己的时间和机会。中国足协至今为此懊悔不已。说得通俗一些,就是霍顿的运气不好。相比而言,阿里·汉则幸运多了。 比米卢听话 两年前,米卢与阿里·汉一样,也是踏雪而来。不同的是,米卢带着神奇的光环而来,阿里·汉则把中国足球之旅作为自己执教生涯辉煌的开始。所以,阿里·汉从签订合同之日起,就表现出非常“听话”的姿态,主要表现为,认可足协开出的低于任何外籍前任的薪水;在商业活动方面,听命于足协的限制;在主教练权限上,接受由国内足球元老组成的技术委员会的“垂帘听政”。比起任何一位前任,阿里·汉完全处在中国足协的掌控之中。 从施拉普纳到阿里·汉,几乎10年过去了。中国足球在选帅问题上,从施拉普纳时期的盲目崇拜,到米卢时代的偶像崇拜;从肤浅的效仿欧洲足球,到把学习的方向定位于欧洲拉丁派,都没有解决好崇洋与媚外的矛盾。因而,中国足协选择阿里·汉并不意味着选对了人,但出发点是好的,至少传达了一个信息,中国足球的真正进步,从破除惟洋是举的迷信开始。 本报记者梁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