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选帅的事情终于有了一个大致的眉目,但无论是最终花落特鲁西埃,还是以后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波折,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国足协此次选帅过程中看到一些进步的影子,能够感受到中国足协的领导人们在吃了一个又一个哑巴亏后,终于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教训。
当初选帅太盲目
施拉普纳一夜之间成为了中国足球的救世主。而当初施拉普纳完全是由古广明一手推荐而来。甚至有位德高望重的足球界老前辈回忆说,当时有很多人是以认识古广明为荣的,更遑论他们会怀疑施拉普纳了。在留下惟一一笔财富--中国足球需要豹子精神之后,在留下永远抹不去的“伊尔比德惨案”之后,施拉普纳带着丰厚的薪水回家经营球员生意和啤酒买卖了。
而到了霍顿时代,已经初步显露出些许国际化运作的痕迹。因为国际管理集团的介入和推介,无论身后留下了多少指责和怀疑,但霍顿国际足联讲师的头衔是千真万确的。而且在他每次并不成功的执教经历中,理论水平成为他屡屡获得工作的最大优势。
在一次次失败后,中国足球进步了,他们决定要请就请最好的,世界最大牌的,于是米卢来了。但在冲进世界杯的短暂欢喜后,迎来了世界杯上更主观和惨痛的记忆,所以认为米卢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不适合中国足球。中国足球迄今为止,牌最大、成绩最好的教练也被开了。
而今学会走着看
现在中国足协将目光紧紧盯在了荷兰和法国教练身上,不是因为欣赏他们的技战术理论水平,不是因为她们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而是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在法国人和荷兰人的精心调教下,在世界杯上给了我们太大的刺激。
其实中国足协当初的首选是希丁克,原因仅是韩国取得了惊世骇俗的第四名,成绩远远盖过日本。但由于希丁克在世界杯后与韩国足协签订了一份技术顾问的工作合同,因此与韩国足协有着深厚友谊的中国足协,最终决定放弃,毕竟在领导眼中,得到一名教练远比在形势复杂的亚洲失去一个力量庞大的盟友要小得多。
而这一次,中国足协似乎真的从多年的失败经验中成熟了起来,他们并未一味单纯地相信谁,而是派出朱和元、金志扬等专业人士,亲自出门走访:到法国、到荷兰,通过当地的足球圈,通过自己的眼睛(当然要在保证不带任何颜色镜片的情况下),直观地考察选择的对象。
这至少应该可以看作是中国足球队自己负责的一种进步表现吧!
始终难改老毛病
当然,有一点是中国足协和中国足球,在近些时间里很难改变的了--许多事情都急功近利。
早早定下选帅方向,是因为日韩的成功,但看见别人家孩子学习成绩好就马上请来人家的家教,这是否有些盲目?
中国足球人始终没能弄清楚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练,中国最需要的是一种什么风格的足球。在始终不明白自己的短处与现实问题的情况下,中国足球一个接一个地否定着来来往往的主教练,尽管他们之中的确不乏滥竽充数以及缺乏真才实学的人。
在没能闹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的时候,中国足球始终以一个人的失败代替着他所代表着的一个足球群体的价值。施拉普纳走了,于是乎德国力量足球不适合中国球员的理论出笼了;霍顿走了,于是乎不结和实战仅有理论知识的教练不能用的教训总结出来了;米卢走了,于是乎不同生活、信仰观念的教练无法沟通的奇谈怪论又甚嚣尘上了。
但中国足球和他的领路者们,始终没有抓住自身问题的核心,只能看到别人嚼剩下的美味,而不愿意也不屑于分析自己了。无法使自己的眼界更加广阔,无法懂得自己最适合的是什么,等待来的只能是急功近利。(本报北京专电/记者叶飞)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