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虽然0比1输给了南斯拉夫强队,但米卢仍以胜利者的姿态迎接着球迷的掌声与欢呼。面对同胞记者的闪光灯,他平静地说:“中国队只有不断与高水平的强队比赛,才能提高自己,丰富比赛经验……”
【连载十六】
【接上期】贝尔格莱德游击队体育场可容纳4万余名观众,但比赛那天只有一万三四千人到场。这种较低的上座率没有什么奇怪的———在南斯拉夫球迷眼中,中国队陌生得近乎一无所知。就像如果有一天中国队在北京与巴基斯坦或者马勒斯坦国家队进行一场美其名曰“对抗赛”的友谊赛,能坐6万人的工体若是能有6千人光临就差不多可以用“奇迹”来形容了。
8分钟球门失守
米卢穿着一身西装,衬衫雪白打着领带,皮鞋很亮而且还穿了袜子(如果你细心一些会发现,十强赛上米卢一般是穿皮鞋不穿袜子的)。印象中,这是米卢两年来唯一一次着“盛装”指挥中国队参赛。
有的时候,人的心理往往都是相同的———“神仙皇帝”也罢,普通平民也罢,你肯定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相同的心理驱使下的相似的行动特征。比如,漂泊海外的人,在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乡的时候,似乎都要不自觉地在昔日的同胞父老面前展现出“衣锦还乡”的“精神面貌”来。这恐怕便是人们常说的那种“人之常情”吧。
“博拉!博拉……”看台上的贝尔格莱德人在呼喊着米卢的名字。从休息室出来走向中国队教练席的米卢,一路微笑挥手,脸上的表情甚至还略带几分羞涩。
突然,米卢从球门后面一大排南斯拉夫记者中认出了一位自己的“老朋友”。那“老记者”真的太“老”了,我估计没有80岁也有75岁!因为米卢快步走上前去,躬身与其握手时,“老人”前倾的身体一直在不停地颤抖。我想,三、四十年前“老记者”便曾经采访过“少年米卢”在那里的比赛吧。
两年来,那个场景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因为那是我第一次目睹米卢如此恭敬、卑谦地与别人寒暄问候———双手紧握对方的一只手,而且上身弯曲的角度在45°左右。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米卢总是不卑不亢的样子。我曾经看到他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里与中国一位“国家级领导人”不期而遇。米卢一边握住对方的手,一边用另一只手拍打着“领导人”那很饱满的“将军肚”,用大大的嗓门说道:“你的肚子太大了,你应该多踢踢球!”然后,他便“哈哈”地笑了起来。米卢恐怕没发现,虽然在场有不少人,但没有一个敢陪着他一起笑……
那天中南之战虽然没有吸引到太多的当地球迷,但却吸引了二百余名当地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记者。由于南斯拉夫队三个月后即将角逐欧锦赛,媒体自然更关心球队的状态;更何况,包括在欧洲五大联赛中效力的米哈伊洛维奇、米贾托维奇、米哈舍维奇、尤戈维奇、斯坦科维奇以及在日本J联赛踢球的斯托伊科维奇等几乎所有的“海外国脚”悉数归国参赛,可谓人人都是“大牌”,个个尽是“卖点”。
比赛开始之前发生了一个“尴尬”而“有趣”的故事———当中南两国球员列队相互握手之后,各自在一边场地排好队形等待记者们拍照时,中国队的“主力阵容”才发现;所有的记者都争先恐后地挤在南斯拉夫大腕云集的首发阵容前面一通狂拍,而自己面前竟然是门厅罗雀!还好,一同随队前往南斯拉夫的几位国内记者中,我是唯一一位带着专业相机的。于是,我只能挺身而出了——一个人开始给国脚们拍“定型照”。我按下快门的时候,听见队伍中的范志毅大声冲我喊道:“你快照!等会儿那帮人想约我们照也不让照了!”
也许,那此外国记者对中国队的存在“忽略不计”是有理由的。因为,两队刚刚交手8分钟,南斯拉夫队便攻破了中国队的球门———竖着衣领的米哈伊洛维奇用左脚开出一记前场左路的任意球,梳着背头的米贾托维奇抢在江津出来之前用头轻轻一顶,球已经在中国队的球网底下打转儿了。
站在球门后面的我,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完了!中国队今天肯定要被人打‘花’了!”——本来实力就弱,还人员不整,劳顿,客场作战,再加上刚一开始没几分钟便丢了球,我只能祈求中国队输上四、五个球就别再多输了。
我马上又将目光投向了中国队的场外教练席。我看到正襟危坐的米卢,脸色也是格外的“严肃”,他转向身边的翻译,似乎想说些什么,但又没说出来;几秒钟之后,他才向场上因为失球同样有些不知所措的国脚们挥了挥手,示意他们赶快去中圈开球……
比赛之后,米卢很坦白地承认了他当时的“内心活动”,“我们开场几分钟踢得相当出色。”他说,“我没想到会那么快失球,我想,糟糕!也许我们要输上四、五个球了……”
掌声给了博拉
南斯拉夫“大腕维奇们”在进了一个球之后的10分钟里似乎很想进第二个球,但当米贾托维奇单刀赴会,已经盘过守门员江津,却被中卫小李明从身后奋力倒地将球踢出后,他们便变得不那么富有追求了。
中国队一直在顽强地抵抗着;米卢也丢掉了开赛后一直很想保持的一份“镇定自若”———他开始不停地起身离座,在场边对队员大声喊话,挥手指挥。
米卢为中国队排出的阵型是4-5-1;确切地说是,4-4-1-1。守门员:江津;后卫:吴承瑛、小李明、范志毅、李玮峰;前卫:申思、李铁、祁宏、大李明、马明宇;前锋:宿茂臻。事到如今,米卢在指挥中国队比赛时已经可以大体用比较准确的“外国汉语”叫出场上每一名国脚的名字了。但中南之战那个时候(甚至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米卢还未能做到这一点。那场比赛中,米卢喊得最多的是马明宇——“马”字他喊得很准,而“明宇”经过“连续”处理为一个音节——“m i”,听起来有点类似歌厅里客人常大声喊的“妈咪!”;其次,米卢喊得比较多的还有申思、祁宏、吴承瑛三名同样来自上海的球员。不过,米卢是“一箭三雕”地将三人统一合并同类项地唤作“上海”。所以,当米卢在场边连声不断地高喊着“上海!上海!”的时候,场上的三个“上海”中至少会有两个、大多数是三个必定同时朝他张望,以确定究竟老米在喊着三人中的哪一个——多少有点“三胞胎”抑或“铿铿三人行”的感觉。在米卢高声叫喊的鼓励声中,中国队竟然将0比1的比分保持到了上半场结束!而让人更难以置信的是,在众志成城的拼搏过后,中国队又将0比1的比分坚持到了终场哨声的响起!
比赛的下半场,博斯科夫因不满本队在前45分钟的散漫表现,一口气换了8名球员,而米卢也陆续将姚夏、胡云峰、区楚良、曲圣卿这仅有的4名替补队员派遣上阵。比赛的最后30分钟,在南斯拉夫队屡屡失误,无功而返的时候,现场的球迷终于忍无可忍,全面倒戈了!
南斯拉夫队得球,场内唾声阵阵;中国队控球,场内掌声响起。看台上,中国驻南大使馆组织的二百多名同胞啦啦队,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为中国队加油;而面对本国球迷的起哄声,南队大腕米洛舍维奇竟然怒目相向,破口大骂!
最终,在0比1失败的比分面前,米卢与中国队却以胜利者的姿态迎接着球迷的掌声与欢呼。终场哨吹响的一刹那,米卢迅速起身走进场地,他冲着精疲力尽的国脚们拍了拍手,又连忙提醒队员们列队向对面看台上的中国啦啦队挥手致意——那是米卢在比赛结束后永远也不会忘记去做的一件事情。
“博拉!博拉……”当米卢从场边走向休息室的时候,看台上的祖国球迷给了他比开赛前更为热情的呼喊与更为热烈的掌声。米卢笑着,不时地向着看台举手击掌,他脸上流露着一份喜悦与欣慰……
车厢里的笑声
当然,当随后米卢带着队员代表申思一同出席赛后新闻发布会时,他的表情又回归到了一种平静。
博斯科夫在百余名本国记者的嘲讽的目光下,神情犹如大病初愈一般,“本来我们有能力赢中国队三、四个球,”他缓慢地说,“不过,我们的队员刚刚从各个地方归来,有的还有伤……,这毕竟只是一场热身赛,我们的目标是夺取欧洲杯……”博斯科夫没忘了给本国球迷勾勒一番美好的未来。
在博斯科夫发言的时候,米卢通过翻译小虞冲身边的申思耳语了一番,我猜想,那肯定是老米在嘱咐申思待会发言时“该如何说话。”
先是米卢接着博斯拉夫作比赛的点评,在祖国同胞记者的摄像机、照像机镜头以及齐刷刷的目光注视下,他没有显出丝毫的得意洋洋,甚至连说话的声音都变得十分微弱。
“我非常高兴能够带领中国队回到自己的祖国。”他说,“南斯拉夫是一支强队,中国队只有不断与高水平的强队比赛,才能学到东西,才能提高自己,丰富比赛经验……”
轮到申思了。果不其然,申思的发言有着明显的米卢“口把口教过”的痕迹。“通过和南斯拉夫这样的世界强队比赛,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这层意思,申思在短短的陈述中就重复了两遍。
南斯拉夫记者在听到米卢和申思恭谦的表达之后,更加激起了对博斯科夫的怒火,转而向后者发动了“总攻”。米卢显然意识到如果自己再坐在那里会让博斯科夫的处境变得更为难堪,于是,他凑近桌上的麦克风说道:“诸位,对不起,我现在只能离开了。因为我的队员们马上就要去机场准备回国了。我必须去为他们送行……”说着,米卢起身,和博斯科夫握别,匆匆而去。回到酒店,米卢脸上的笑容又多了起来。餐厅里,他一个一个地拍着队员的头和肩膀,一声一声地说着:“GOOD!GOOD!”
我正在前台结帐的时候,米卢微笑着走了过来。我感觉自己应当对他表达一份感谢,于是对他说道:“感谢您这次为我提供的帮助,没有这些帮助我现在也许还在北京睡觉呢!”
“NO!”米卢像位大慈大悲的圣人永远不屑接受凡夫俗子的感恩戴德。不过,他接下来说的一番话也着实耐人寻味。“许多人都说我只愿意帮女记者的忙,这下你该知道并不是这样了吧。”他说,“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我可以帮助每一个人……”
不管别的同行对米卢在“助人为乐”这方面有什么想法,我必须承认: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米卢的确给过我不少的帮助———虽然这种“帮助”与金钱无关,与独家消息无关,与我的生活也无关,但他毕竟给了我许多接近他、了解他、感知他的机会,这也是我在今后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感谢米卢的一个根本点。
匆匆地吃过晚饭,匆匆地收拾起行囊,中国队一行便登上了停在酒店外面的大巴车,准备前往机场,踏上返乡之路。
米卢没有和球队一同返回中国。他计划第二天前往西班牙巴塞罗那,现场观看由当时兼任北京国安主教练乔利奇执教的南斯拉夫国奥队与英格兰国奥队之间的一场争夺奥运会出线权的附加赛,然后,他要飞回大洋彼岸探望自己的太太和女儿,度过一个10天左右的假期。
大巴车早早地发动了。比赛踢得不错,队员们的心情自然也不错,曲圣卿带着耳机,听着CD,忘情处禁不住旁若无人地扯着嗓子大声唱了起来,惹得队友们一阵大笑。
发车之前,米卢从酒店里出来一溜小跑地上了车,他要为队员们做临别赠言,车厢里立刻安静了下来。
“小伙子们,你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在南斯拉夫的赛场,你们能赢得球迷的掌声,这足以令你们自豪。”米卢很自豪地说道,“我先跟大家说明一下,4月份国家队的集训,包括25号对香港队的比赛,你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将不用参加了,因为大家最近一直很疲劳,需要休息和调整。不过,等到5月份在北京与南斯拉夫队再踢比赛时,你们还要代表中国队出战……”
米卢顿了顿,又扫视一下车厢里的区区14名球员(范志毅从贝尔格莱德直接返回英国),笑着说道:“这次来南斯拉夫,你们不仅比赛打得不错,更重要的是也没花太多的钱———因为你们根本没有逛街购物的时间……”车厢里随即爆出一阵爽朗的笑声。笑声中,米卢说出了最后的祝福:“祝大家旅途愉快!我们中国再见!”
昆明再点新兵
中国队在贝尔格莱德一战的表现,赢得了国内舆论的普遍好评。虽然米卢执教中国队的前两场比赛一平一负,尚无胜绩甚至尚无进球;虽然人们通过两场比赛仍然无法将米卢的战术思想洞悉,但不管怎么说,“米家军”多少已经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这足以让人们对米卢寄予了更大的一份期望。
然而,10天之后,当度假归来的米卢大笔一挥圈出国家队首次昆明飞行集训的新一期国脚名单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除了保留下出访南斯拉夫时阵容中的区楚良、申思、祁宏和李玮峰5名“老人”之外,一大批“新人”的名字跃然纸上。
如果说李金羽、张效瑞、舒畅、黄勇、商毅等原本小有名气的队员的入选尚属自然而然的话,那像许辉、高尧、王亮、李尧、郝伟、徐云龙等名不见传的球员也列入其中,便让人有些倍感意外了。
当然,最具有爆炸性的还是一名叫“刘成”的球员的入选。当米卢在国家队教练组讨论集训名单的会上,念出四川全兴队“刘成”的名字的时候,包括马克坚、李晓光、金志扬、迟尚斌一干人全部“不知所云”,目瞪口呆———因为他们中没有一个知道四川全兴队中还有这样一名球员!“我当时以为米卢先生肯定记错了,应该是‘刘斌’吧。可后来才知道,还真有个叫‘刘成’的。”事后,金志扬曾经向我描述过当时的情景。
当年,在甲A秩序册上,四川全兴俱乐部报名表中有这样一栏———
“刘成,4号,1982年10月23日出生,1.82米,65公斤”
一名年仅17岁的少年,一名刚刚从青年队调入一线队的新手,一名仅仅有过2分钟甲A联赛出场记录的球员,竟然一夜之间成为了一名“新国脚”!这甚至比一个月前赵昌宏、李海强两名甲B球员被米卢相中更为不可思议!
米卢是不可能亲眼见过刘成那仅有的终场前2分钟的比赛的———即使他在现场,他一般也会在比赛还剩下5到10分钟的时候离去。
刘成的入选仅仅在于,当初前往成都毛家湾探望国青队的米卢与全兴队前克罗地亚籍主教练米罗西初次谋面时,相邀一叙的过程中,米罗西的一席话。
米罗西对米卢说:“我们球队中有一名年轻球员,他踢球的风格非常像当年你的大哥……”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让米卢不加思索地把他“当年的大哥”召入到自己的帐下了。
昆明的四月,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米卢带着一拨年轻国脚开始了为期三天的“享受生活”。三天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其中便包括米卢与中国足球“倒米派第一人”的《体坛周报》著名记者马德兴之间的一场无比激烈的“口水大战”……
本新闻为青年体育-北京足球独家提供给新浪网,其他网站如需转载、改编,需与新浪网直接联系。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