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时代有个纯属趣味而无实际意义的问题:谁是NBA第二得分后卫?究竟是德雷克斯勒还是米勒?是斯普内维尔还是里奇蒙德?如今问题随着时代改变,候选人也面目全非。谁是第一得分后卫?候选人的范围缩小到两人:艾弗森和布莱恩特。
全明星赛之后,艾弗森突然成了NBA理想主义者追寻已久的答案,球艺与球德兼备的楷模--乔丹续集。尤其是当他获得MVP称号时仍不忘感谢教练、孝敬父母,差点令人感动得流下泪来。
也许和1997年的莱斯一样受到了荣誉的激励,艾弗森的状况达到了顶峰:全明星周末后带领球队连胜三场,包括击退东部第二的雄鹿和卫冕冠军湖人,他在这三场的个人平均得分达到43.67分,一举将布莱恩特从得分榜榜首挤走。不过平心而论,艾弗森的高潮似乎来得太早了些,很难想象他能以这种全速运转的状态一直跑完余下的常规赛。而到了注重防守的季后赛,身高仅1.83米的艾弗森将倍感吃力。
反观布莱恩特,他正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由于不是艾弗森那样天生的领导者,布莱恩特必须靠一己之力扭转自己的角色,从冷板凳一点一点向上爬,最后到达球队的中心。至于整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他可能只视为必须的成本,这些代价包括外界对他的非议、和教练及队友关系紧张等等,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球队的成绩。
态度是否可取难有定论,仅从个人成功的角度来看,其实布莱恩特更具有长远发展的潜力。在得分榜上的落后并不说明能力的差距,毕竟艾弗森不用和奥尼尔这样的得分机器争夺投篮机会。如果说布莱恩特目前在斗志、领袖气质等方面略逊于艾弗森,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通过时间来改变的。相反,艾弗森不大可能获得布莱恩特的优势,例如身体条件。
全明星赛能说明的事情非常有限,甚至愧对“中段考”的比喻,但本赛季后卫球员吸引的注意超过了前两年。观察NBA过去10年主宰者的更替,会发现 “3—2—3—2”的规律:1991、1992、1993年是后场球员(乔丹),1994、1995年是前场球员(奥拉朱旺、尤因、奥尼尔),1996、1997、1998年是后场球员(乔丹),1999、2000年是前场球员(邓肯、奥尼尔)。假如按照这个规律,未来三年会由后场球员统治,答案将从艾弗森或者布莱恩特中产生。(王尔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