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五年前德比先锋恍若隔世 姚易长城再相接创新时代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11:11  体坛周报
五年前德比先锋恍若隔世姚易长城再相接创新时代

巴特尔与王治郅

五年前德比先锋恍若隔世姚易长城再相接创新时代

王治郅与姚明

  一天之后,27岁的姚明和20岁的易建联踩上丰田中心的球场。在比赛大幕开启之前,他们将并肩站在场地中央合影,接着他们会在中圈跳球,迎着大洋另一边2亿,3亿,或者4亿人的目光。

  从休斯敦飞往西岸航线中转枢纽洛杉矶,3小时;从洛杉矶凌空而起跨越太平洋,飞往世界另一个重心,飞往红墙碧瓦紫禁城的北京,12小时;从北京飞往乌鲁木齐,飞越山峦向西,4小时。

  飞,飞飞,飞飞飞。碧海长天,时光如电。

  姚明与易建联NBA中国德比之后的第二天晚上,在广袤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30岁的王治郅和32岁的巴特尔将5年来第一次站在同一块球场上。距离2002年3月5日在科罗拉多高原上的那场相聚,仿佛已经过了1个世纪。

  高原上的丹佛,那是第一场NBA的中国德比。从丹佛带回来的那只球,一直安静地坐在我家

客厅的展柜里。那是一个比正常型号小一圈的篮球,球的左边签着“巴特尔27”,这是大巴和他在丹佛掘金的号码;右边签着“王治郅16”,这是大郅和他在达拉斯小牛的号码;两个名字的下面是“3.5”,给这只篮球划上了历史坐标。我记得我拿着球先跑进掘金的更衣室,又跑进小牛的更衣室——那是一场小牛和掘金杀到加时的恶战,比赛的主角是诺维茨基、纳什、霍华德和范埃克塞尔。他们的身边是团团的记者,我在他们身后走过,眼里只有大郅和巴特尔。

  另一件宝贝,是在我的旧报箱里安睡的一张2002年3月6日的《体坛周报》。当时的《体坛周报》没有真正的篮球版,足球之外都叫“综合强档”。这一版的头条标题叫做“中国长城在丹佛连接”,配了一张美联社拍摄的大巴和大郅的赛前合影,两人目光没有迎着美联社记者,那是因为他们在注视我的相机。头条下面的另一篇文章,叫“定格2分28秒”,这是大郅和大巴同时在场的时间,是第一次中国德比的长度;旁边那张图,大郅迎着扑上来的大巴跳投得手,这是他们这战的第一球。

  翻出这张微微泛黄的报纸,我想起了在丹佛写下这整版报道的午夜。这张报纸上,我描绘下了这样的镜头:

  “大郅来了!”巴特尔一指电梯,只见一袭黑衣的王治郅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巴立即迎上前去,两人相视一笑,大郅用手点着大巴上衣上的掘金队标说:“NUGGETS!得力呀,大巴。”

  那些琐碎片段,就此在记忆里散了一地。那时老尼尔森总是不断在场边踱步,每当他一声大喝“DODGE”,大郅从板凳上应声站起,扯下运动长裤,那一下总是扯得很帅。

  那时,夏松总坐在大巴板凳席后面,给他翻译教练的每一句话。

  那时候,丹佛有个名叫雨凝的北京女人,总抱着混血儿子如意。她喜欢看巴特尔打球,总问我:“为什么教练给大巴时间这么少?”

  那时候,我为《体坛周报》撰稿,编辑苏群每天给我打电话。他说:“好好写写这2分28秒,能写多细写多细。”

  那个丹佛的冬天,科罗拉多高原雪花飞舞。那是我见过最大的一场雪,遮盖了整个世界。5年之后,我仍然记得那场雪。5年之后,《体坛周报》每期有6到7块篮球版,我做了《体坛周报》的篮球部主任;苏群开创了《篮球先锋报》,每期24版;夏松的精力转移到国内,让CBA冠军戴上了戴梦得至尊钻戒;大郅帮助八一夺回联赛冠军;大巴到了妻子的故乡,把这里当作职业生涯的终点。

  大郅和大巴都不愿再多说当初的艰难和蹒跚,开路先锋的艰辛,已经封进历史深处。这是一个新锐时代,易建联长着超男的翅膀,让姚明都显得成熟而传统。NBA巨浪铺天盖地,席卷了中国的眼球和市场。大郅和大巴不知还看不看NBA,也不知他们会不会在重逢前一天的上午,打开电视,看看中圈里的大姚和小易。

  丹佛的雪,也该化了吧。

  (杨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