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疯狂堪比世界杯 日本人只哈美立陶宛人最专业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14:31 篮球先锋报 | |||||||||
四年一届的男篮世锦赛,不仅是全世界最好的男子篮球队球艺大比拼,也让世界各地的球迷有机会欢聚一堂,成为赛场外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场上球员你争我夺,场边球迷锣鼓喧天。或打扮怪异,或美女如云,虽然肤色不同,但每个人脸上的幸福却是相同的。 [立陶宛] 身披骷髅袍
立陶宛球迷恐怕是各国球迷中最抢眼、声势最浩大的了。比赛还没开始,他们已经在体育馆的四个角落入口处挂上了硕大的立陶宛国旗,黄、绿、红三色国旗上还写有四名球队英雄的名字。而在一侧看台上,立陶宛球迷出挑的打扮,也引来了旁人的注目。为首的四名大汉都穿着印有骷髅头的T恤,上面写着"立陶宛危险",以及穿着"0"号战袍的骷髅斗士。 衣服的背后写着我们是冠军,以及1937、1939和2003的字样。他们四个不仅手里拿着大鼓,而且扮相也非常特殊,有人戴着牛角帽,有人留着长发长须,还有人在头顶上戴着膨胀的假发,假发的颜色又正好是由国旗的三种颜色构成。 "我们始终和球队在一起,去年欧锦赛我们去了贝尔格莱德,今年我们又自发来了日本,之前的五场小组赛我们也都在现场看了,"为首的大胡子告诉记者,"到了2008年的时候,我们还要去北京。当然,我们也想环游一下中国。" 这帮家伙决不满足于在服饰上出挑,抓住一切机会抢镜也是他们的拿手好戏。除了从国内带来的大鼓之外,立陶宛球迷还专门带来了一面超级巨大的国旗。每当比赛暂停时,原本坐在一起的立陶宛球迷马上分散成四排,将巨大的国旗展开,随着鼓声和"嘿嘿"的呐喊声,有节奏地将国旗上下摆动着。 在他们的加油助威下,立陶宛最终以71比68淘汰了意大利进入了8强。这个结果自然也让立陶宛球迷兴奋不已,走出体育馆时,他们依旧排成整齐的队列,一边在领头人的带动下喊着整齐划一的口号,一边向周围的其他球迷挥手致意。几名女球迷热烈地拥抱在一起,把一面标准大小的国旗披在了身上。两拨立陶宛球迷在体育馆门口会师时,他们干脆将超级体育馆门口的广场变成了自己庆祝的场所,载歌载舞,引来大量的日本球迷驻足观看和拍照。 [阿根廷] 借用足球歌 阿根廷人对运动的激情决不仅仅局限于足球场上,同样也蔓延到了篮球场边。早晨第一场比赛(日本时间10点),就有百余名阿根廷球迷赶到了现场,他们歌声几乎贯穿整场。一名年近50岁的女球迷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来日本,就是为了看自己球队的比赛:"尽管从阿根廷到日本是一次长途旅行,光在飞机上就要13个小时,但阿根廷可是世界冠军队啊,能在现场看到自己的球队夺得世界冠军,一辈子可能就这么一次机会,我们怎么可能错过呢?" 正如她所说的,由于花销比较大,所以在仙台小组赛时只有大约30名阿根廷球迷专程赶到现场。"但是到了决赛阶段,现在我们有一百多人吧,光我所在这个团就有15人。我们在球场上不停地唱着一些著名的歌曲,有专门为篮球赛而写的,也有足球场上借用过来的,这些确实能让球员们感觉到我们都在支持着他们,"这名女球迷自豪地说,"我最喜欢的球员是马努(吉诺比利)。别看我穿在身上的球衣不是他的,那是因为他的球衣在阿根廷太好卖了,都脱销了。" [中国] 记者最投入 中国球迷比较特殊。在札幌小组赛时,前两场比赛被安排在了周末,而且比赛还是在晚间黄金时段,于是有不少当地留学生前来助阵。但是后面三场中国队的比赛被安排在了下午一点多,不少留学生正在利用暑期打工,很难赶到现场。 不过相信中国男篮一定不会感觉寂寞,因为将近100名的中国记者,组成了本届世锦赛最壮大的采访团。而每一场比赛中国记者都会在场边为男篮的小伙子们大喊加油,以至于日本组委会竟然非常可笑地发出了一份通知,专门要求中国记者不能在场边为球队呐喊。 但当小组赛最后一场对斯洛文尼亚,王仕鹏在最后一秒投中压哨三分之后,所有的中国记者都兴奋得跳了起来。有挥舞中国队毛巾的,有扯动着自己胸前印有CHINA字样的衣服的,有击掌庆祝的,有相互间热烈拥抱的,还有不少人都热泪盈眶了。 [日本] 球迷只哈美 日本球迷最另类。他们不追本国球员,而是疯狂地崇拜美国球星。从札幌到琦玉,穿着梦之队球衣的小球迷比比皆是。比赛时,他们根本不管对手是谁,只是一边倒地为美国队加油。和美国的球迷一起掀起人浪,或者狂嘘美国人的对手。 更有意思的是,其实他们并不是对每个梦七的球员都了如指掌。球队下榻的酒店大堂里,总有日本球迷拿着秩序册和签名笔,只要有个黑人球员经过,他们马上端着秩序册一通对照。如果不是美国队球员,大多数人马上就重新坐下。如果要是碰巧逮着个谁,递上本子就是一句:"哦嗨哟,阿里阿多。"(日语,你好) 新浪为《篮球先锋报》独家网络合作伙伴,该报提供所有内容,其他网站和平面媒体不得转载、复制或以其他方式变相传播,违者负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