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琦:进攻潮颠覆夺冠定律 马刺称王引领NBA大势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25日12:01 新浪体育 | ||||||||
马刺夺冠,马刺夺冠,马刺夺冠……当第七场决战三节战罢双方仍然难分伯仲时,似我这般心中暗暗替马刺焦急的人何止千万,我甚至愿意相信,大卫-斯特恩也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个。 斯特恩也许不是马刺、活塞之中任何一支球队的拥趸,身份也注定了这位NBA总裁不可能流露任何感情。但如果更理性一点的话,他一定还是会把天平稍稍倾向马刺那边一点点
但是,一切都与阴谋无关,就跟一年前活塞击败呼声超高的湖人一样。 当进攻遭遇防守 活塞如果再次夺冠,下赛季收视率受到影响的恐怕就不仅仅是总决赛。 因为球迷们这个赛季已经习惯了欣赏太阳队的风卷残云和热火队的大砍大杀,他们接下来想看的一定是更流畅的进攻和更高的比分,可一旦机器般的活塞继续统治这个联盟,刚刚泛起的激情就会被冷冰冰的纪律重新淹没,球迷不乐意,NBA同样不会乐意。 NBA并非拒绝防守,固然今年季后赛再没有整天把“夺冠看防守”挂在嘴边,最终全联盟防守最好的两支球队杀入总决赛却已是明证。只不过在进攻浪潮席卷NBA的大势之下,如果你非要继续顽固地恪遵“防守第一”要诀,恐怕只能是相当于自缚一臂,这样如何对敌搏杀? 马刺鏖战至最后关头才险胜活塞,其中难免有主场与运气因素,但我宁愿相信这是大势所趋。单就防守体系而言,波波维奇可能做不到拉里-布朗的那种一丝不苟,但是马刺的轮转防守能力在当今NBA仍然是数一数二,邓肯在西部决赛中换防纳什的场面至今也是记忆犹新,所以别的对手可能担心这边破不了活塞的防守、那边又防不住活塞的进攻,马刺却不必因此烦恼。 更重要的则是,马刺的进攻明显要比对手更具弹性。波波维奇本赛季的一大变化,无疑是在经历奥运会梦之队惨败后、开始潜心汲取域外篮球的进攻精华,吉诺比利的爆发表面上是他个人境界的升华,实质里却是马刺整体打法的更具灵活,尤其是第七战最后一节他们将对手甩开的制胜招数,恰恰是最标准的内外结合、声东击西,那一刻拉里-布朗恐怕只能慨叹人命天定。 所以马刺名义上还是一支防守型球队,但更多意义上防守标签只是其巧妙的伪装,他们的脱颖而出势必会引领NBA向更趋攻守平衡的时代过渡,相比于现在自然也就体现为进攻风潮将进一步得到提倡,包括下赛季的马刺也一定会在进攻方面耗费更多的心血。 倡导进攻的太阳和热火今年止步于总决赛大门外,但马刺击败活塞的现实战例只会增强他们继续为之的信念,所以,不必担心下赛季的球会难看。 当本土英雄遭遇海外骑兵 NBA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推行国际化,马刺队恰好能够为他们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全联盟外籍球员数量最多的球队加冕成功,阿根廷人为之疯狂,法国人为之疯狂,斯洛文尼亚人同样为之疯狂。 若是活塞称王,老布朗送给斯特恩的礼物一定有那么点儿尴尬。活塞阵中也有外籍球员,但是阿罗约越到后来越不被重用,米利西奇继续在坐他的板凳,吉诺比利的同胞德尔菲诺干脆就被拒于季后赛名单之外。今年的总决赛进行现场直播的外国电视台数量已经比去年减少不少,假如最终是活塞夺冠的话,恐怕阿根廷电视台主持人就不是时时鼓与呼、而会象德尔菲诺一样牢骚满腹了。 请记住,斯特恩从来不担心NBA的美国本土血统越来越被稀释,这样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联盟最需要的只是关注率和市场占有率,球员之间交流的语言越来越繁杂只能显示NBA愈来愈接近全球化,而且比赛内容也因为多种元素的渗透更富技术含量,这都是全美其他三大职业体育联盟所不曾做到的。吉诺比利在总决赛里的屡屡发光让马刺队几乎赢得了整个阿根廷的支持,而马刺当年付出的第二轮第57位选秀权的成本竟是如此廉价。 只是,NBA在大力推行国际化的过程中又不得不面临一道无解之题。外籍球员加盟NBA,注定只能从配角做起,他们实现功成名就的代价也注定会比本土球员更多更沉重,于是当NBA选中那些已经在欧洲体现价值的成名球星如库特雷、雅斯科维休斯时,他们往往会因为从头做起的反差知难而退;而NBA若是将注意力放在那些潜力股上,他们本身某种程度上都等于是陷入了一场赌局。 比如两年前的榜眼秀米利西奇,拉里-布朗至今仍然不给他出师的机会,固然有其固执的一面,但另有一种说法则是米利西奇自恃天才,平日里训练、态度也不似本土新人那般诚惶诚恐,果真如此的话换做哪个教练也不会心头舒服。斯特恩之所以下定决心提高NBA的选秀门槛,知情者当然明白并非是想阻拦詹姆斯、安东尼这样的少年英雄早早破土而出,只是不愿NBA由此变成一种新人的低水平角斗而已。 仅此一点,大卫-斯特恩或许就会让NBA的步子稍稍放缓一点儿,却也因此能够更踏实一点儿。 当限薪遭天价合约 其实,6月里的NBA还有一件比总决赛更加重要的事情,而且苦盼一圈后的结果足够令所有人欢欣鼓舞,那就是最后关头达成妥协的劳资谈判。 我们所谓的“停摆”,在距离其成为现实仅仅剩下10天的时候化险为夷,当中的任何一个条款其实对于劳资双方来说都是双赢,不管其中哪一方在这项具体条款上做出了让步,因为大家都经历过6年前那次“停摆”的噩梦,经历过损失40亿美元的打击,没有谁能经得起再一次的折腾。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劳资双方不该对各自做出检讨。NBA的游戏规则与欧洲大陆上高度完善的足球体系迥然不同,所以当21世纪初欧洲足球遭遇传染性的经济危机时,NBA至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球队老板可以拉来更大数额的赞助,球队可以制订更高的门票价格,球星也可以领到更为天价的工资,一切看上去都挺美。 危机却也因此悄然酝酿。NBA30支球队看似个个热闹非凡,但真正每个赛季赚钱的球队却纯属少数,因为球员的工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营收的增长速度,虽然联盟中有库班这样不管不顾纯粹砸钱的老板,但是库班能有几个? 一旦这些老板转过头来醒悟自己不该再做只投不出的冤大头,球队就有可能坠入另外一种境地,比如开拓者老板保罗-阿伦当年大洒银弹,但是当他一击不中并且决定转换思路时,开拓者队顿时就变成了一介弱旅,只不过NBA不存在所谓的降级制度才不致令其更加难堪而已。 所以限薪没有错,错在NBA尚未明白让每一分钱都能物尽其用上。奥尼尔一年挣两三千万,是因为他能够在头一年就帮助热火冲至东部决赛,阿兰-休斯顿不该挣1500万,是因为最近两个赛季他为球队做的贡献还不如领着最低工资的板凳。实际上,NBA的老板们都清楚钱最惯人的道理,但是他们还是禁不住时常给某个一时兴起的球员开出高薪,结果是日后自己吃亏,这些球员也往往因为一劳永逸放弃奋斗。 美国经济近十年一直处于增长阶段时可以如此,一旦美国经济进入周期性盘整回调,还有多少人来给这些天价合约买单? (孟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