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群
火箭不怕“小个阵容”,如果在第六场决战中小牛队继续像第五战那样,第四节用诺维茨基打中锋,火箭当可大胜之。终极理由:姚麦已经形成熟练的挡拆配合,范甘迪把姚明变成了马龙,在挡拆的跑动当中完成进攻,威力大增。
其实,在前四战姚明已经逐渐和麦格雷迪在尝试这一配合。过去姚明同样拉到外线替麦迪挡人,但回撤后麦迪吸引包夹的时间过长,且对手多用常规阵容,内线有丹皮尔,所以回撤后的姚明仍以卡位(post-up)形式要球。这样的配合,即使球回到姚明手里,他的攻击手段仅限于背对篮筐单打,或转身跳投,或侧身勾手,命中率大受影响,也影响同伴传球给他的信心。整个赛季,姚明得分低迷,颇受指责,甚至被怀疑能力有问题。
和小牛对上后,范霍恩受伤,小牛改打小个阵容,姚明在第二战得33分,第四战20分,第五战30分。他得高分的机会远多于常规赛,扣篮明显增多,与挡拆后由“静”变“动”有很大关系。
第五战的第四节,姚明共得15分(如果按平常的罚球命中率,他最后一节8罚3中的局面或可改变,也许能得近20分),其中有10分来自和麦迪的五次经典挡拆,而靠篮下卡位攻击的得分只有一次,其余则靠罚进的三个球。回放这五次挡拆,姚明每次都在运动中完成进攻,其中扣篮三次。挡拆的类型,包括“真挡真拆”、“假挡真拆”、“再挡再拆”;攻击的方式,包括姚明接反吊球扣篮、麦迪攻击姚明补篮;对手补防的形式,有诺维茨基跟进,也有芬利补防,但都无济于事。
显然范甘迪仔细研究了小牛的小个阵容,注意到诺维茨基回防速度慢、补防不够及时以及贴身不够紧等防守弱点(诺维茨基防守差在NBA有公论,看来和这些有关),才想到让姚明动起来,不要等到诺维茨基占好位再去抢位,而麦迪的传球一定要快而准,才能在第一时间让姚明接球扣篮。
把姚明变成马龙,但姚明并不是马龙,第一无马龙的速度,二无马龙的爆发力。因此,要像斯托克顿和马龙那样挡拆,对姚明的要求更高:第一,他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判断三个后卫队友是否已经各自拉开到三分线外,形成足够的空间(spacing);第二,他必须在挡完人后第一时间回撤,因为篮下空出的时间可能只有0.5秒;第三,麦迪的传球必须准确,而他几乎每次都会面对诺维茨基和霍华德的包夹,只能在缝隙中将球传出。
姚麦的这种经典挡拆,威力不亚于“犹他双煞”,在爵士队过去的挡拆中,马龙是重点,所以他才能成为联盟历史上总得分第二,斯托克顿擅长偷袭,只在马龙挡完回撤后吸引包夹时,才会突然冲到篮下得分。而麦迪曾是联盟得分王,姚明又以很高和进攻效率,所以对手更难防守。
但再妙的配合,都会有“解药”。第六战中,“小将军”会有几种应对办法:第一,让三个被引开的后卫中的任何一个迅速到篮下拦截(如本期战术图2所示,芬利前往拦截,但太靠近篮下);第二,诺维茨基迅速补防(如图1所示);第三,三个后卫不上当,以区域联防站位,而不是跟着到三分线附近(如第四节5分32秒,姚麦的一次挡拆识破,三个后卫拥在3秒区附近,切断了姚明反插的线路)。
“解药”的疗效,一看三种办法执行的质量,二看火箭队的应变。如果补位不及时,或者联防松散,姚明仍有机可乘。火箭的应变办法也有几种:第一,如果对手联防收缩,可将球传至三分线外三个点中任何一个;第二,姚明篮下接球遇到强行拦截,可再回传给跟进的麦迪;第三,姚明可采取中距离跳投,当年马龙也有相当数量的跳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