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李元伟颠覆思维 奥运战略与篮球市场化无法调和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11:30 篮球先锋报 |
记者孟晓琦述评 大卫·斯特恩有两个身份,一个是NBA总裁,一个是律师;李元伟现在却有四个身份,一个是教授、一个是篮管中心主任,一个是中国篮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还有一个外国人送的“CBA总裁”。 所以,2004年的李元伟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忙碌。四天之前,也就是猴年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他还出现在了全国青少年三人篮球赛的决赛场上,只因为这场万人大赛的主办方 是中国篮协。2004年是李元伟重回篮管中心的第一个完整年度,也是他雄心勃勃打造一个全新CBA的第一个完整年度,所以他和他的同事们才会如此不辞辛劳。改革已经成为2004年中国篮球的代名词,然而就是“我的球队,我的比赛,我的CBA”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足够让2004年的李元伟们兴奋着、坚毅着、抉择着,甚至还在困惑着。 李元伟之变 从2004年3月16日尤纳斯抵达北京首都机场的那一刻起,李元伟的“外教计划”就等于是贴上了成功的标签。 先是尤纳斯,后来是哈里斯,洋帅之于中国篮球的作用力,在不到半年后的雅典奥运会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哈里斯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你们永远也不应该放弃”,却成为中国男篮绝地反击杀入八强的原动力,懂行者事后由不得感叹:有了外教,男篮是跌跌撞撞闯进八强;没有外教,中国男篮只会远离八强! 与改革先行的足球界相比,中国篮球聘请洋帅并非创举;与他的前任相比,李元伟果断引来哈里斯、尤纳斯这样的大牌教练却足够轰动。近两个奥运周期的8年以来,中国篮球就一直笼罩在“学习NBA、或者学习欧洲”的口号中,但只有这一次的动真格才让中国篮球体会到了个中滋味——他山之石,自可工玉。 幸运处在于,这种“拿来主义”并没有被局限于外教身上。当中国篮协在春夏之交信心百倍地推出“北极星计划”时,他们也毫不讳言其中借鉴了NBA、NFL、NHL等多个职业体育联盟的经验,接踵而至的便是CBA的全面“变脸”,从联赛赛制,到招商计划,又到包装手段,无一不极尽革新之能事,而这还仅仅是李元伟眼中未雨绸缪的“过渡赛季”。 当岁末CBA抛出令人眼馋的“冠军钻戒计划”时,闻者只会对这项其实还是舶来品的创意说上两个字:漂亮。就在此时,早中国篮球而行的足球中超却正在生存与幻灭的边缘挣扎着。 李元伟之稳 在2004年CBA的一系列活动中,李元伟的上镜次数大大增加,但他一定程度上却是被“逼”着出风头的。“我们搞活动当然要回报赞助商,别的不敢说,我去捧捧场还是能做到的,”李元伟曾经如是对记者说。 这是李元伟的风格,同时他也在着力让自己的同事们受到这种风格的感染。身体力行,有时候就是从身边最细微的琐事做起,所以但凡是跟李元伟打过交道的记者大抵都会感叹“李元伟恐怕是各项目管理中心主任中最容易跟媒体沟通的一位”。于是,2004年的中国篮球的变化便始于很多细节。 比如设立国家队媒体开放日,这被认为是篮球圈假新闻远远少于足球圈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取消联赛冠名,一方面可以让CBA“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另一方面又能进一步突出CBA自身的品牌形象;再比如打造冠军钻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点点精神荣誉却可能会让每一位CBA球员平添动力。不知不觉间,CBA已经悄然变脸。 稳重踏实,并不意味着中国篮球在2004年甘愿满足于一点点量的突破。新赛制CBA的商务开发计划绘制了一片诱人的蓝图,并且在酝酿初期也曾引来众多青睐,后来受足球“罢赛风波”殃及、赞助商希望下调2000万元的“合作伙伴”价码,但李元伟宁愿奉送给对方彩头也绝不降价。 因为CBA的金字招牌不能打折。 李元伟之惑 还是在一次跟记者的恳谈会上,李元伟的肺腑之言让人由不得深思。那是在奥运会之前,他的眼里似乎只有国家队:“如果奥运会打不出成绩,中国篮球的一切改革都将因此停滞甚至倒退。” “唯成绩论”的奥运战略与篮球市场化的矛盾是永远无法调和的,这一点显然也同样让李元伟感受到了棘手,他所能做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尽量让两者处于一种协调和均衡中。于是,2004年中国篮球更明显的特征便是两条腿并行,有时候相得益彰,有时候却又互为羁绊。 篮管中心在奥运会前出台了一份《运动员涉外交流管暂行理办法》,顷刻间便将唐正东、易建联们加盟NBA的希望掐得徒留一丝烛光。必须年满22岁,还必须代表国家队打过两次洲际以上正式大赛,如此“严管”与一年来篮管中心相对开明的形象格格不入,但是李元伟拥有从他的角度来说绝对充分的理由:既要保护球员不会揠苗助长,还得照顾CBA制造自己的明星效应。 这种夹缝心态决定了李元伟在很多事件的驾驭上必须左右逢源,哪怕他在内心中或许生出几许困惑,到头来还是采取改良而不是改革的手段。CBA联赛的“黑哨”杂音存在已不是一年两载,甚至正在渐渐将联赛导向锻造一个个“主场英雄”的道路,前些时间传出篮管中心酝酿推出职业裁判制,但这种突破绝非三招五式就可修成,何况谁又能保证职业裁判一定可以杜绝“黑哨”? 凡此种种的困惑,便将是中国篮球之2004传承给2005年的“遗产”,留给李元伟们细细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