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两大洲俨然一个新国王--姚明又一次登上了封面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2月12日12:45 体坛周报 | ||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图片 姚明朝周围看了看他的全明星队友(实际上,是朝下看),他能看到拥有冠军戒指的巨星(乔丹,科比,奥尼尔,邓肯),能看到平均两双的大腕(邓肯、加内特、诺维茨基、小奥尼尔),能看到球鞋卖得红火的麦格雷迪,疯狂的跳蛙卡特,留着拖把头的纳什,一脑袋冲冠怒发的华莱士,还有纹身刺满的艾弗森。姚明——他的手指空无一物,数据平平(平均12.9分和8.2个篮板),不起眼的弹跳,陈旧的耐克鞋,简单梳理的平头,谦逊的态度——似乎与这里格格不入。然而在影响日益深远的商业领域中,这个2.26米的新秀俨然像一个新国王,他横 从全球的吸引力而言,“姚明打破了所有的规则,”迈克尔·丹泽尔说,他是NBA突然冒出来的亚洲事务部的执行主管。里奇·托马塞利是专写体育商业与市场的作家,他也发表了很公正的观点:“我觉得没有什么事能阻挡姚明成为市场中最主要,最主要的一股力量。” 这一切来得似乎措手不及,太快了,然而姚明就是NBA需要的那个人。根据《体育画报》的调查,现在NBA球迷对比赛兴趣骤减,谁能让联盟复苏?不是高中就炙手可热的勒布朗·詹姆斯,而是姚明这样的球员。国际球员在全明星的投票选举中受到强烈追捧就是例证,而姚明更是被大伙选为了首发。 现在已经很难忽视国际球员在联盟中的号召力了,这与几年前大相径庭。现在的海外球员进入联盟身无长物,很快就能投入战场,适应战争。姚明正是如此。本以为他的调整期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但他几乎立刻成了对火箭贡献巨大的明星人物。 姚明证明了他能够维系自己的状态,甚至在1月17日对湖人的比赛中的第一节里,让奥尼尔非常难堪。他也展示了其他的技巧:精妙平稳的传球,强烈的幽默感,胜利者的微笑——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这就是他们苦苦寻觅的代言人。“他在一个完美的时机里来到了一个完美的联盟,”托马塞利说,“NBA希望扩大全球潜在的增长点,其他海外球员帮了忙,但姚明太特殊了,因为他的身高,他的背景,和他的个性,他将成为领头人。” 他已经给休斯敦带来变化:本赛季康柏中心的上座率平均每场比上赛季增加了2000人。火箭自从1994年和1995年夺冠后已经不再招人疼爱,但现在他们已经是上座率排联盟第七的球队(上赛季是第18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姚明的加盟。其他城市,像西雅图和奥克兰,都以姚明为招牌打出了几场比赛的“打包票价”。11月27日,火箭到奥克兰与勇士对垒,现场播音使用了中英文,中场休息大屏幕上播出了姚明的感谢词,想想看,勒布朗能有那样的冲击力吗? 因为姚明,中国有12家电视台转播了NBA的比赛,比上赛季多了10家,这还没包括中央电视台。本赛季转的120场比赛里有30场是火箭的比赛,而且亚洲不仅只看比赛,也购买商品。NBA官方允许出售的第一船商品将于4月份抵达中国,包括了一些签名球衣,包括科比、奥尼尔和艾弗森的,当然了,姚明的11号球衣必不可少。 在广告合约中,姚明当然远远落后于乔丹,飞人现在每年还有3000万美元的合同,但乔丹正要离去,姚明刚刚到来。姚明的具体合同金额不得而知,但根据消息,他本赛季将有400万美元左右的广告收入,今后几年内他将每年收到约1000万美元。虽然只有22岁,但姚明已经跻身于广告巨星行列。 姚明还没有公开表示过他对自己突然窜红的想法。姚明的顾问团和火箭队称,队里和姚明自己都觉得他被访问、摄影和广告纠缠得过于紧张和疲劳,现在想接近他已经受到限制了。但姚明在场下不喜欢做什么已经被昭告天下了,“他不喝酒,所以你们不会看到他做任何酒类广告,”顾问团的成员之一,市场专家比尔·桑德斯说,“他非常有头脑,所以能抓住这些机遇,但他不会急于求成。如果我们够耐心,姚明将成为市场上的偶像。” “超级碗”的比赛当天,姚明的笑脸和仅有的几个现役体育明星出现在屏幕上,他还和“迷你我”一起拍了苹果电脑广告,在VISA卡挥洒下自己的大名,很快,他又要与佳得乐签约。在中国,中国联通也和他签下合同。在网上,姚明有自己的网站www.yaoming.net,球迷可以在这里成为俱乐部成员或者购买商品。 姚明只是一阵风,还是长青藤?对于他来说,前路并不平坦。首先,最好的代言人一般是冠军,火箭队现在很兴奋,但其实季后赛不能保证,这就会对姚明有影响。其次,大个子代言的商品不好卖,特别在球鞋市场。但耐克对姚明却充满信心,“我12个月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和姚明签约,”耐克的全球篮球主管拉尔夫·格林说。另一个问题是姚明的英语能力。 也许这根本不算什么事,虽然姚明现在出入还都带着翻译潘克伦,但和他比较接近的人都听过他说还不错的英语。姚明顾问团研究后发现,美国的华人只有李连杰比姚明更有名。“在世界舞台上,中国还没出过成功的体育明星,”章明基说,“他们在等待姚明一样的人,现在就是他大展拳脚的时候。”★杰克·麦考勒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