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双亲的欣慰与感慨--长篇连载《姚明之路》(十)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1月14日17:13 新浪体育 | ||
新浪体育讯 新华网上海1月14日电 记者肖春飞 姚明赴NBA打球后,一张照片曾打动了很多人:已见衰老的母亲方凤娣把头靠在儿子肩上,满脸欣慰与感慨;而姚明神情恬淡,一张脸朝气勃勃。 这是中国两代篮球人的生动写照。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方凤娣与姚志源打篮球的时候,已经隐隐约约听说在遥远的美国有个NBA,但那时候,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如今能亲身到NBA赛场看比赛,更想不到能看到自己的儿子在NBA打球。 姚志源与方凤娣的运动生涯,都依附于中国体育特有的“一条龙”体制。只是姚志源上至“龙身”而止,他未能打入国家队;而方凤娣则达到了“龙头”,她曾是当年中国国家女篮的队长。 “一条龙”确实让一批批中国运动员跃上运动生涯的巅峰,摘金夺银;但更多的普通运动员却长年封闭于一个“金牌至上”的小环境中,错失了获得文化知识的最佳年龄。当他们退役时,茫然四顾,不知自己能干什么、要干什么。 退役运动员如何安置,一直是中国体育界的老大难问题,这也正是中国大量的体育家庭不愿意儿女从事体育的重要原因。当今天姚明日益显示出他在篮球上的出众天赋、高超技艺,还有他的光明前景时,人们都很佩服姚志源夫妇的长远眼光。但是,姚志源、方凤娣当年并没有打算让姚明打篮球,他们只想让姚明好好读书,考一个好学校。 “我当时叫他打篮球,只是希望让他活动活动,”姚志源说。即使他送姚明去了少体校,算是开始了从“龙尾”向“龙身”的过渡时,他也是这么想的:会打篮球,将来考重点中学和大学,有加分优惠。 国家队选手、姚明在上海东方男篮的好友刘炜也证实了这一点:当年他苦练篮球,是为了日后进一个好学校,“可没想到要当职业球员”。 姚志源退役后,分配到上海海事局;方凤娣算是“专业对口”,进了体育科研所。姚明出生后,夫妻俩工资的大部分都用在伙食上:一对亚洲身高第一的夫妻,再加上一个猛长的儿子,那点儿工资愈发显得菲薄了——即便是前国家女篮队长,方凤娣很长一段时间每个月只有40多元的收入。 “姚明长身体的时候,食量很大,一只红烧蹄膀,被姚明一顿吃光。方凤娣这时又得为下一顿发愁了……”东方男篮领队俞小苗回忆说。为了保证姚明的营养,姚志源夫妇只得自个儿省吃俭用了。姚明进入少体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少体校的学生有伙食补助,起码每天有一瓶牛奶供应。 像姚明这样拥有出众身材的好苗子,从少体校到青年队,都得到了重点照顾。当时的国家体委和上海市体委、体育运动技术学院,都给予了这个难得一遇的少年选手政策倾斜。但是在当时倚仗财政拨款的条件下,经费毕竟有限。 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上海的篮球环境也让姚志源夫妇灰心:一支乙级队,半死不活,即使姚明“子承父业”,又能有多大作为呢?他也许打几年球,一身伤病,年纪轻轻就退下来,从此湮没无闻。 “那时候,在企业业余队打球的队员,都比专业队赚得多得多。”东方男篮主教练李秋平回忆当年他接手上海篮球队时,很有一番感慨。队伍成绩差,队员收入低,上海篮球只有“离心力”,哪有“向心力”! “向心力”来自体育改革。东方篮球俱乐部的成立,给上海篮球带来的不仅是球员待遇的提高,还有对这项运动以及职业球员身份的重新认识。上海篮球队从乙级打入甲级,从全国第六名打到总冠军决赛。2002年4月19日,东方男篮夺得CBA总决赛冠军,创造了上海篮球运动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成绩。而姚明,一个勤奋的上海少年,也成长为一颗光芒四射的巨星。俞小苗说:“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姚明和更多像姚明这样的人,才智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 姚明生于1980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一年。拨乱反正已卓见成效,而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开始试办经济特区。沉重的历史结束了,姚明沐浴的阳光日益灿烂。(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