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马健要求鉴定合同真伪的诉讼已经立案。马健一纸诉状将北京奥神篮球俱乐部和北京某公司告上法庭。马健认为,两被告在合同上虚假使用他人签名的行为,严重侵犯了自己的姓名权,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要求索赔人民币30万元人民币。昨天,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了此案。不过在正式开庭之前,马健本人和上海东方俱乐部不会向外界透露任何的细节,以免节外生枝。
12月9日以来,马健本人对打球的渴望难以形容,他不止一次地称自己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只是为了能够继续从事自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篮球。但如今这个简单的要求却越来越复杂,复杂到与奥神打官司的地步。篮管中心做出的决定未被马健承认显得很无奈,一位官员昨天对记者称,他们也是从媒体上看到马健要与奥神打官司的,这意味着他们的决定没有起什么作用,“篮管中心将视事情的进展情况进行协调”。
马健之事,看似他与奥神、东方两个俱乐部的事情,实际上给所有的篮球人敲响了警钟。
首先,奥神在炒马健鱿鱼本身就显得非职业,在职业篮球联赛中老板炒人要有足够的理由,并应该给出相关的解释。但奥神没有,要是在国外还得给被炒球员申诉的机会。其次,马健作为中国最早呼吸NBA气息的职业球员,职业意识和法律意识本应该更浓,但从“合同风波”不难看出,马健在对职业化的全面认识还有很大的差距。去年12月20日马健就被炒了鱿鱼,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马健并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宣布自己已经是“自由人”,导致给人留下了“把柄”。再次就是篮管中心的职业意识和法规意识需要提高,篮管中心作为CBA联赛的最高权力机构,更应该在相应的法规上下功夫,特别是涉及到双方利益的事情,应该更加职业。
与中国足球当初出现的一些弊端一样,中国篮球在已经7岁的时候,也面临着对“职业篮球”的重新认识。职业篮球并不仅仅是启动了一个职业化的CBA联赛,也不仅仅是制定了一些职业化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搞篮球的所有人士要成为真正的“职业篮球人”,而不是靠个人的意志办事。中国足球从1998年以来一直在讨论和改变这种情况,对篮球而言应该有所借鉴。
本报记者肖良志电自北京
   体育短信:中国足球彩票、世界杯与中国队、NBA与乔丹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