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死存亡被钱所困 股份制改革成其最后救命稻草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12:27 新闻晚报 | |||||||||
“您能不能告诉我,目前困扰西安国际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赛季结束前一周,有西安当地媒体记者问西安国际足球俱乐部副总李建新,他没有任何迟疑,立即作出了回答,“当然是钱,现在出现在我们俱乐部的所有问题,都离不开一个钱字。” “那么您能不能告诉球迷,目前我们俱乐部究竟差多少钱,这个问题究竟有多严重?”在听到这个问题之后,李建新的眉头就皱起来了,经历了十几秒的停顿,他的嘴里一字
只不过,围绕在西安国际队的也并非只有坏消息,为了生存,俱乐部已开始自救行动,而这次行动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股份制”改革,这次行动也得到了西安市一位副市长的全力支持,“今年年底之前,股份制能否成功就会有一个定论,并且我相信大家得到的一定会是好消息。”李建新说。 一切问题根源———没钱 就在最近几天,突然从国际俱乐部中传出了这样一个消息,说是拖欠所有队员的工资会在11月之内全部补齐,但当记者给一些已经回到上海的队员打去电话时,很多人都对这一消息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我们去俱乐部要钱,他们哪次不是说快了?我们已经麻木了,完全不抱希望了,他们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能给最好,不能给的话我们就自己想办法。” 正如这位队员所说,其实目前球队中的很多人都在“自己想办法”,而大家想到的最主要办法就是离开这支球队———转会。“徐泽宪已经没钱了,他在西安的项目不可能说一年两年就有回报,那么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他明年还搞不搞?如果不搞了的话,希望他们早点告诉大家,好让我们自己找出路。” 事实上,徐泽宪在一年前将这支球队从上海拉到西安后,他本人并没给俱乐部注入多少资金,很多人都非常看好这支球队的前景,他们认为西安这片足球热土一定能养活球队。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徐泽宪在来到西安后就遇到了很多无法预料到的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球队赞助方面的问题。在获得了西安一家房地产和一家医药公司的赞助后,国际俱乐部原本认为通过其它方面的赞助是可以解决球队费用问题的。但是房地产和医药赞助的费用一共只有2000万元左右,其它小赞助都是杯水车薪。而俱乐部和球队一年大约要有三四千万的花费,这立即让徐泽宪陷入了困境。 也正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国际队在联赛后半赛季就提前陷入了拖欠球员工资和奖金的泥潭。“一年前,俱乐部说得花好草好,说涨工资,绝不拖欠,但现在呢?已经拖了近半年的钱了,这种情况怎能不打击我们大家对于这支俱乐部的信心?”在很多次的交涉无果之后,赛季前队员们终于拿出了实际行动,赛季最后一周他们两次罢训,甚至还威胁要罢赛。“目的很清楚,就是要让俱乐部知道,我们是认真的。”一位队员说,“我们必须为自己的汗水讨一个公道。” 最后救命稻草———股份制 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徐泽宪本人对于这支球队在西安的前景还是非常看好的,而他能有这种自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一条将俱乐部解救出困境的道路,即进行“股份制改革”。 事实上,对于这个股份制改革,西安当地的球迷都非常熟悉。几年前,当王珀控制的陕西国力走到穷途末路之时,他也是祭出了“股份制改革”,希望有其他企业能够掏钱来换取俱乐部股份,从而解决球队欠薪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在无数次的开会和商讨之后,王珀因为迟迟找不到愿意出钱的企业,最终不得不将所谓的“股份制改革”无限期地拖延下去,而国力这支球队也彻底从西安球迷的眼前消失了。 “我感觉现在国际队遭遇的情况与当初国力即将垮台时遭遇的情况非常相似。”一位国际队队员说,“当时国力也是拖欠工资,然后球员说要罢训,接下来就是俱乐部说要进行股份制改革自救,现在轮到我们球队了,真不知道这是一个好兆头还是坏兆头。”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当初遭遇相同情况的王珀和国力队没能熬过去,而这一次对于徐泽宪和他的国际队,情况却有着那么一点点的不同,那就是国际队的这次股份制改革得到了西安市一位副市长的大力支持,同时在去年也正是他一手将上海国际拉到了西安,成为了西安国际。 如果仅仅只靠徐泽宪一个人的能量,那么他肯定无法熬过目前的关键时期,但是有了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情况可能就会完全不同,事实上这位副市长也确实正在为球队的股份制改革添砖加瓦,毕竟这支球队是自己花了大力气拉来的,现在球队遇到了困难,只停留一年就离开,这种情况如果真的出现多少也会让西安方面显得有些尴尬。据悉,尽管目前还没有企业明确表示原因掏钱成为国际队的股东,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在这位副市长的活动下,一定会有企业卖他的面子,在关键时刻挽救国际队,这一点才是徐泽宪自信的最大动力来源。 “今年年底之前,有关我们国际俱乐部的股份制改革一定会有一个定论。”俱乐部副总李建新说,“我相信这支球队在西安一定有前途。”□晚报记者陈海翔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