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球员职业观趋于理性 足球暴富年代并非正常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00:38 东方早报 | |||||||||
早报记者 金恒责任编辑 李超 从2004年冬天开始到2005年的这个冬天,限薪风暴一年比一年彻骨,球员对于自身职业的理解也悄悄发生了改变。 职业观:金饭碗变风险行业
中国足球三年间的大起大落,“职业球员”从以前的金饭碗变成了如今的风险行业。离开中超后,李大维更清醒地认识到职业球员的本质,“过去我也翻墙出去玩,天天关在一个地方训练,就像监狱一样。国外球员都是把踢球视为工作,到点了去俱乐部上班,到点了准时下班回家。我们呢,只有训练,没有生活。” 职业球员的社会责任感,同样是由他们的身份决定的。中邦俱乐部在合同中曾经规定球员每周必须有一定时间的义工活动,但这个初衷最终不了了之。 金钱观:暴富年代并非正常 祁宏曾经对年轻球员说:“你们生不逢时,错过了暴富年代。”当年,球员开奔驰驾宝马,年薪动辄数百万元,而李大维去年在中邦打主力年薪才40万元,这在年轻队员中已算顶级。 好在一些年轻球员已经逐渐从老一辈的金钱观中摆脱出来,世青赛中国队后防主力冯潇霆,目前在实德的税前月薪不过5000元,而且他基本不用手机,训练回家都是乘坐公交车。正如一位圈内人士所说,劳资双方必须找到一个契合点,这才是中国职业足球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俱乐部也好,球员也好,任何一方长期处于过于弱势的地位,都只会损害职业联赛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