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本山萌退意不是他的错 辽足软肋是痼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12:43 体坛周报 | |||||||||
与本山半年的密切接触,使我对本山的个性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是:做事认真,为人真诚,心直口快,思路敏捷,聪明绝顶。媒体上有种说法,认为本山是因为无力解决“假赌黑”的痼疾,对中国足球彻底失望才萌发退意的。但我认为,以本山的个性,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准确的,因为它不但误读了本山,而且会导致中国足球的进一步妖魔化。要知道,本山在痛恨这些痼疾的同时,对克服它们是充满信心的。他所提出的“以球迷为本”、“健康足球”、“拼搏足球”的理念,还提出亲自管理球队,就是对这些痼疾的公开宣战。以他那种
我认为,本山真正萌生退意是从11月27日与球员交流后开始的,因为这时他清楚地意识到:要想有必胜的把握,必须将队伍动员起来,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有经济保障,而这正是辽足最大的软肋。所以,导致本山萌发退意的原因除了文艺和足球二者不可兼顾的矛盾外,更深层原因是:争取好成绩必须保留和吸收人才与辽足长期缺乏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无法提供经济保障的矛盾。正因如此,本山在12月8日的《足球之夜》中说:“我在文艺事业上还没有失败过,刚进辽足时,也是有些想法和目标的。但后来发现,在解决足球问题上,我的个人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辽宁省历来是体育大省、足球大省,就足球文化底蕴和人才厚度而言,至今其他省市仍难以比配。但足球职业化以来,辽足却始终处于十分尴尬的生存状态:一方面,人才积淀的厚度使它能在顶级联赛中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经济上始终处于拮据状态,人才不断流失,球迷不满,负面新闻不断,这就是所谓的“辽足现象”。我认为,产生“辽足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三:第一,辽足股东产品和品牌的无关联性,使股东不可能为公共产品的生产逐年进行无偿投入;第二,辽足始终无法获得当地公共资源的支持(连基地都没有),甚至很少获得当地社会资源的支持,像近5年辽足广告总收入中辽宁企业购买的不到20%;第三,由于辽足的昔日辉煌,使辽沈球迷曾独享过十连冠的精神福利,导致他们总是对辽足抱有较高期望,但现实又总是使他们失望,从而形成了又爱又恨的情结,所以总是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目前辽足所面临的困境,不是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力度大小的问题,而是有或无的问题。由于公共领域改革的滞后和民主的不充分,民众关心的公共产品、精神福利常常因其处于弱势地位而得不到重视和解决,这种现象在一定时期是难以避免的,但长期以往无人过问则是令人费解的。所以,“辽足现象”已成为发展和谐社会目标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是本山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的,理应引起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并加以解决。 ★张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