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铁西区:笑星遇遗传性悲剧 农民击败双博士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12:00 体坛周报 | |||||||||
>>我也不知道,干啥你问我干啥去,我不知道干啥去。<<一点理想都没有,跟我一样啊。>>妈你那个逼样说我干啥呀!<<跟我一个逼样啊,一点理想都没有。>>啥理想啊,啥理想啊!>>我这不是跟你聊天吗?>>当饭吃啊? 这是《铁西区》纪录片中两男孩关于以后干什么的对话。铁西区,沈阳,中国最老最大的工业中心,始建于1934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顶峰,随后的20多年里,壮阔的工
而顺着“东北现象”这个藤,注定会摸到辽足这个“瓜”。对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而言,辽足俱乐部便像是中国足球的“铁西区”。 上世纪80年代东北经济“体制病”百病齐发,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大批国有企业停产、半停产,亏损面和亏损额居高不下,众多职工下岗失业。而与这种现实同时存在的是,东北却一度以许多“先进”经营理念引人注目,比如著名的“承包制”“破产法”等等。理论与实践的强大反差,在经济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东北现象”。我们顺着“东北现象”这根藤,注定也会摸到辽足这个“瓜”。对于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而言,辽足便是中国足球的“铁西区”。 马路湾,沈阳称“最”的金融商业区,高楼林立、商贾云集。而就在这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栖息着中国最贫穷的足球俱乐部——辽足。马路湾的昊源大厦第15层,一个有几百平方米的空间里,蜷缩着一群经营辽足的人,他们从春天开始就周而复始地享受寒冷。至于到了2005年的严冬,刚刚经历完赵本山退出风波、张曙光南下追债系列闹剧后,失去基地状若流浪的辽足,日子过得是雪上加霜。 笑星遭遇遗传性悲剧 站在昊源大厦顶楼北望,看到的是沈阳北市场,一个相当于北京天桥的地方。旧社会的地痞无赖、三教九流都麋居于此。这里有座最古老而破败的电影院,它几乎见证了沈阳城所有情感,而近些年,这里每晚却因二人转座无虚席、笑语喧天。这个影院最该感谢的是赵本山。他以二人转改变了沈阳人的夜生活,尽管舞台上鱼目混珠,舞台下打情骂俏,可看二人转却成为一种时尚。曾来这里观看二人转的辽足高层感慨:“什么时候球场也这样场场爆满,我们还能天天过苦日子?” 辽足也知道穷则思变的道理。不知他们是蓄谋以久,还是饥不择食,辽足终于在2005年上半年与赵本山结秦晋之好。这一举动不仅引起文、体界的关注,许多社会学、经济学者也为之侧目。其实,本山与辽足的合作,在某种意义上讲并非所谓的强强合作。辽足虽在1995年降级,可当时它十冠王的桂冠还在闪耀,张桐坡还可以拎着中国足坛第一家股份制的大棒子或蜜罐子,去勾搭企业家们的腰包。时下呢?张曙光重复的是张桐坡十年前的游戏,只是他在“救命游戏”里,遇到是“忽悠之王”。 辽足陷入困境,那么本山大叔是如日中天吗?他靠小品闯出天下后,又涉足影视、足球等领域。赵本山不是陈逸飞,除了绘画在影视和T型舞台上都有造诣!熟悉赵本山小品的人知道,以每年的春晚为例,他在不断地重复自己,突破和创新成为他舞台和事业的瓶颈……从这个角度来说,辽足与赵本山的牵手,只是像东北二人转一样,给予我们的只能是暂时的感官刺激而已!在这场激情澎湃的救命游戏里,他们彼此互为稻草。因此,当辽足逼赵董拿出现金解球队燃眉之急时,赵本山高喊着“足球太脏”匆忙而走。 在赵本山退出风波里,张曙光几次祭出“崩盘说”,除了“要挟”老赵拿钱,还有重要一点,那就是希望辽宁省为辽足的生存而伸援手,给予政策支持,或动员企业掏腰包。辽足如此哭穷戏几乎年年上演,但最终只有自己掩面而泣,因为列位看官都已麻木了。 有次例外是2002年2月,辽足迁到北京改弦易帜,辽宁省内一片哗然。只是,北京三元与以往任何支持辽足的企业一样,蜜月过后就开始同床异梦。辽足最终叶落归根。它终于面色铁青地回家了,家在哪里?沈阳城内的金德俱乐部用几百万的冠名费垄断了五里河体育场的使用权。辽足回家也是一种流浪,抚顺、营口、鞍山,寄人篱下、无家可归的苦楚还远远看不到尽头。而辽足长期的流浪生活养成了能捞就捞一把,捞不到就跑的“流寇”习性。其实,辽足1995年年底树起股份制大旗,十年来,辽足穷,但始终没被“饿死”,这本身也算奇迹。在这个江湖里,辽足小款遇到不少,大多却是抱着投机心态;领导也见到不少,可除了精神鼓励,没多少“物资援助”。要钱没钱,要政策没政策,怎么活?靠卖血维生,注定要严重贫血! 家里门外都是天涯 和上世纪中后期红极一时的辽宁重工业一样,辽足曾是东北乃至中国足球的旗帜。其经营理论的先锋性也影响着中国足球的步伐。早在20多年前,辽宁队就与东药联手,开创半职业化先河,到了职业化初期,以张桐坡为代表的精英人物,又以兜售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俱乐部而闻名。新世纪来临,辽足的双料博士张曙光,又以“资本运作理念”在足球市场上走钢丝。问题是,为何辽足的理论总无法指导实践? 职业联赛初,辽足是香饽饽,省内外企业都以与它沾亲带故为荣。但,与辽足合作的企业,大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随着老工业基地的衰退,大中型国有企业因自身实力退居二线,那些享受到改革雨露滋润的爆发户们又走到前台,只是对足球来说,他们是投机者而不是投资者。再加上辽宁队成绩的持续下跌,辽足这个半老徐娘的婚床上不停地更换“丈夫”也就司空见惯了!至于股份制,赵本山闹退出时,他曾说自己不知道辽足的股东都是谁!赵董事长不知道自己的股东,这对辽足所谓的股份制经营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到底谁是大股东?张曙光日前的讲话很意外地披露出张海从1993年起就是辽足的大股东了!张曙光还透露张海有意把自己的股份八折甩卖。张海插手辽足,人们早有风闻,但谁也不知道他在1993年就已收购辽足!不知道这个细节的,恐怕还有二股东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 显然,资本运作变成一只黑手,它已经伸进辽足的怀里,开始肆意地猥亵了!如何拯救辽足?许多人看来,只有辽宁企业彻底买回辽足,它才能活下去。这从理论上说是没错的。辽足如浮萍,无根乃生存大忌。诚如赵本山,他与朋友聊天时,对许多艺人到北京发展的状况不屑一顾,声称自己的根就在沈阳,离开这里什么也不是——老赵的话,至少在阐述生存理念上,让人觉得一个农民很轻松地击败了双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