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十大典型:本山入主李明退役 大连王朝“复辟”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12:08 广州日报大洋网 | |||||||||
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第2赛季仍属磨合期。在这个赛季,通过中超联赛以及与之有关的十大典型事件和现象,我们遗憾地看到,中国足球仍然在窘境中徘徊。 典型之一:深圳足球有“球霸” 典型性:★★★★★影响力:★★★★★
回顾:5月17日,深足主教练迟尚斌下课,代理董事长杨塞新随后请辞。18日,他们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称,深圳健力宝足球队有“球霸”。23日,杨塞新抛出“证据说”。25日晚,杨塞新和迟尚斌突然表示“不再申诉、到此为止”。 点评:深足风波是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最大的俱乐部“内乱事件”。其贡献在于,在某种程度上揭开了“球霸现象”等足坛潜规则的“遮羞布”,为俱乐部管理提供了反思机会。遗憾的是,这一事件与以往的所谓打假揭黑一样草草收场。 典型之二:张海被捕 典型性:★★★★★影响力:★★★★ 回顾: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兼总裁张海涉嫌挪用巨额资金,他于3月被拘,5月被批捕。健力宝于2002年底入主深足。在北京汇中天恒收购深足之后,张海出局。 点评:中国足坛曾经的“大鳄”张海“以身作证”,中国足球的投资人与管理者长期缺乏社会责任与规范意识。“张海事件”凸显了足球资本的功利。 典型之三:中超“裸奔” 典型性:★★★★★影响力:★★★ 回顾:今年年初,西门子公司以中超联赛公信力下降为由,与后者“断交”,中超第二年就出现前所未有的尴尬“裸奔”。中超俱乐部的商务开发也同样惨淡。 点评:十运会足球赛上千万元的冠名费对中超联赛具有极大的讽刺意味。也许“裸奔”只此一回,但教训足够深刻:要树立并维护一个品牌,绝非朝夕之功;要贬值甚至毁掉一个品牌,却实在不是难事。 典型之四:力帆连年垫底 典型性:★★★★影响力:★★★★ 回顾:在今年联赛中,重庆力帆队2胜17负积13分,继去年垫底后再次排名最后。力帆队在2003年还遭遇降级,后来靠购买红塔队得以重返中超联赛。 点评:在顶级联赛中连年垫底是“中国特色”,因为只有中超经常性“暂停”降级。中国足球赛制的漏洞如此荒唐而可笑。 典型之五:抛售四川冠城 典型性:★★★★影响力:★★★ 回顾:实德队高层于9月份到成都与四川足协磋商冠城队转让一事,后来实德方面表示将在年底前转让冠城队。川足经历震荡后于2003年成为冠城队,从此戴上了“实德系”的帽子。 点评:球队的关联关系,是出现假球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打假”常常成为“假打”。因此在实质性结果出来之前,只能持谨慎的观望态度,因为此事从一开始就云里雾里,而且已经纠缠了几年。 典型之六:赵本山入主辽足 典型性:★★★★影响力:★★★ 回顾:6月8日,“小品王”赵本山(见上图)成为辽宁足球俱乐部董事长。长期受资金困扰的辽宁队拖欠工资,有关方面请来赵本山,辽足危机暂时得以缓解。 点评:中超长期“忽悠”球迷,于是赵本山也来“忽悠”中超。可以相信,无论对辽宁足球还是中国足球来说,这只是一次“救场”,是体育娱乐化的又一“佐料”。 典型之七:李明退役 典型性:★★★★影响力:★★★ 回顾:34岁的李明在最后一轮中超联赛比赛的下半时登场,进行他职业生涯的告别“演出”,两万多名球迷在金州体育场见证了这一幕。 点评:李明是中国足球12年职业化改革最直接的见证人,也是第一批职业球员最后的“守望者”。他留下的启示:为人清白大度、事业善始善终;他留下的遗憾:球迷给了他很多快乐,但足球给球迷的快乐越来越少。 典型之八:国青队的惊喜 典型性:★★★影响力:★★★★ 回顾:国青队在世青赛上表现不俗,小组赛漂亮地击败了土耳其队和乌克兰队这样的对手。尽管国青队没能进入4强,但许多年轻球员给球迷带来了惊喜。 点评:国青队的核心球员陈涛、蒿俊闵、郜林等人都成长于中超联赛,这或许是中超联赛唯一的亮点。 典型之九:足球传媒之殇 典型性:★★★影响力:★★★★ 回顾:9月份,球迷再也看不到《球报》和《南方体育》了。业内人士认为,市场萎缩是其“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之前,还有许多专业体育报纸关门大吉。 点评:尽管媒体也存在自身原因,但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了中国足球环境的糟糕与市场的衰败。唇亡齿寒,中国足球也应反思自己的公信力和品牌危机。 典型之十:大连实德“复辟” 典型性:★★★影响力:★★★ 回顾:11月5日,大连实德队在小别冠军奖杯两年后再获中超联赛冠军,这是该队在职业联赛中第8次夺冠。事实上,他们早就提前夺冠,最后只不过是以65分创造了新的积分纪录。 点评:依靠坚实的后备力量和成熟的俱乐部运作模式,大连实德队一枝独秀的格局仍难打破。不过,只有派系足球成为明日黄花之后,实德队球迷以外的球迷,才会对大连实德队由佩服转变为尊重。新华社记者刘卫宏据新华社重庆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