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实德垄断中超是必然 吸引观众是关键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10:20 《足球》报 |
□ 文/夏雪 在上海“三年大变样”之前,某人突然之间花了十多万分别在五处棚户区中先后买进私房。这些私房都狭窄暗小潮湿,老墙斑驳得像是岁月流泪的痕迹。不过也正因如此,这些房子价钱也相对较低。许多人对他的行为感到迷惑不解,但没过多久,知情的人们便恍然大悟:他买这些房子不为别的,就是等着以后拆迁。这个人每处私房的均价在二万上下,而 每处私房拆迁后,最保守的估计起码要得到一室一厅的回报。二万元到一室一厅之中有多少差价?了解上海房价的人自然都会明白这里面的回报,况且,动迁时还可有些其他费用的进账。这个故事里面的商业原理非常简单,但是,在商业意识与信息仍然远未成熟的中国,能从中赚到钱的人仍然是屈指可数,因为大部分并不了解拆迁的信息,也不了解相关的回报,因此找不到旧房后面的生意模式。 徐明在中国足球圈的一系列收购,特别是在中国足球最低迷的时候曲线进入青岛,无疑像上面那位上海人一样,让许多人感到疑惑不解,当投资人因为看不到“钱景”甚至以“零转让”纷纷退出时,徐明的收购行为肯定是找到了某种人们没有发现的生意模式。 壳资源 每一个产业初期的赚钱机器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在绝大部分行业的初期发展中,“壳资源”都是一个赚钱机器。 所谓的“壳资源”,源自于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资格的形象比喻。但是,壳资源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在许多行业中存在的进入许可证,比如说汽车行业的进入许可证、手机生产牌照以及期货公司的席位等等,都是“壳资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稀缺性资源。 在许多行业发展初期,“壳”不单意味着政府的权力,也意味着赚钱的机会。今年,奥克斯公司就因为没有手机牌照而状告信息产业部,因为手机行业的利润还是相当诱人。当然,并非有“壳”的行业进去就能赚钱。例如,摩托车行业现在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企业倒闭了,但它们的“壳”——生产许可证仍然租用给别的企业来牟利。 回顾一下徐明的生意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徐明的商业历程一直都与许可证这种“壳”密切相关。据称,徐明的第一桶金来自于做对虾生意。当时徐明工作的大连庄河县拥有中国最大的对虾出口基地,当地规定:必须持有相关的许可证才能从事生虾出口生意。但却没有规定熟虾出口必须有许可证。于是,徐明钻了政策的空子,大量出口熟虾,收益丰厚。而在其后来从事的塑钢门窗行业,也有相关的许可证制度。今年实德拿到的石油经营牌照,更是有非常高的含金量。 足球行业也存在“壳”,重庆力帆降入中甲,但是通过买云南红塔的“壳”就获得了中超的资格。“壳”仍然是钱,只不过是行业低迷时,“壳”的价值会大大缩水,但是当行业发展时,“壳”的价值就会提升。 这一点与其他行业不同。证券市场的规律是,证券市场越发展,“壳”的价值就会越低,因为上市制度不断地完善。但是,足球行业不一样,市场永远是那么几支球队,中超的席位,就算发展到极点,最多也就20支左右。当足球市场不断完善,重新吸引投资热情的时候,“壳”的价值就会大大提升。毕竟,玩足球与出口对虾不一样,没有任何的途径可以规避“壳”。 趁低吸纳 需要独到的商业眼光 研究一下李嘉诚的生意经,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生意经都非常朴素,而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就是“趁低吸纳、人弃我取”。 李嘉诚的发家史中,地产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世纪60年代,由于内地“文革”的冲击,放多香港人纷纷离港,此时李嘉诚大量吸纳地产,待市道回升后再放出,从而大发其财。在其后70年代中国政局不稳与80年代因为回归等原因导致地产低迷时,李嘉诚都从中获益。当然,在这中间需要的是独到的商业眼光与智慧。 现时的中国足球产业正处于异常低迷时期,低迷时期的好处在于价格也异常低迷。许多球队甚至以零价格转让。这里面实际上蕴含着非常多的商业机会。比如说深圳科健队包括壳资源与五名核心队员的转让价格为600万元,但是天津泰达队光买吴伟安一人就花了200万元,这也让错失良机的东莞南城等队悔之不及。 从实德收购冠城、青岛的情况看来,徐明恰恰是“趁人之危”,在这个时候,实德基本不用花什么代价就轻易将球队揽入,应该是非常划算的。 寡头革命 实德包装中超是必然选择 足球产业并不一定意味着亏钱,否则在欧洲足球产业也不会如此发达。这一点徐明应该是看到的。徐明之所以在足球圈内屹立不倒,原因在于,他是真正把足球当做一项产业来玩的人,而不像其他绝大多数老板,介入足球仅仅是为了广告效应。 趁低吸纳,必然是看到行业会有重新飘红的时候,毕竟,中国足球目前低迷,但中国不可能没有足球,中国球迷不可能只看英超意甲。这样,就可以把吸到的货放出去,从而实现投资回报。但是,依靠行业的自然发展来实现回报,这个过程未免太长远了一点,这当然是精明的徐明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在中国队兵败世界杯预选赛的时候,徐明选择了这个绝好的机会,向足协发起了冲击。 很显然,投资人跟足协的较量,全都离不开利益,特别是关于中超的商业开发这一块,这当然是眼前切实可见的利益。但是,徐明更大的意图在于,将中超包装起来,待市场重新飘红后,在适当的时机放出自己的球队,实现高额的投资回报。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看到旗下产业庞大的实德掌门人徐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看起来产值并不大的足球上面。事实上,实德在足球行业的投资是较大的,如果退出,这些成本就成了所谓的“沉没成本”。而通过中超的“革命”行动,取得现实的回报之时,包装足球行业无疑也是必要的,只有包装好行业,才能提升自己球队的价值。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会发现,徐明控制多支球队已是势在必然。通过不断地控制中超队伍,形成真正强大的势力,再通过不断的“革命”,使中超逐步脱离足协的管理,形成独立的运作,到时,真正控制中超的,自然是中超寡头“实德系”。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垄断能产生高额的利润。目前实德系在中超的队伍达到三支,虽然还达不到垄断,但是已经具有相当强的控制力。而令人关注的是,与徐明成为亲密战友的张海,控制的球队也有三支,以目前张海的处境,非常可能发生的一幕是,“张海系”的球队也会纳入“实德系”的势力范围。那么,届时,“实德系”会是中超里面绝对的垄断者。 如果“实德系”垄断了中超,那么可以想像的是,行业好转后带来的必然是“壳资源”的坐地起价。 足球非球 徐氏产业整合的筹码 徐明的精明在于,他是将足球当做一种产业来整合,各种相关的资源是包括在他的成本与利润的计算公式里面的。他追求的是与足球相关的全部资源的统盘整合,而不是就足球谈足球。因此,徐明不可能只追求未来的长远利益,也会注重短期的回报。 许多打高尔夫球的老板有一句话:“打高尔夫的同时,也是做生意。”一方面,高尔夫球场成了谈生意的场所,因为在这里只有有钱人才能消费得起;另一方面,打高尔夫球成为了一种公关手段,当然,仅仅是一种配套的公关手段。 对于徐明而言,足球显然也是一种生意球。它是一种媒介,一种纽带,一种工具,甚至是一种筹码。当然,具体里面的内容,基本是不言而喻了。 就如实德收购全兴,背后就是实德在四川投资工厂。而像青岛这样的城市,本来就与大连有非常深的渊源,一个据胶东,一个据辽东,隔海相望,而且历史上许多辽东半岛的居民老家都在胶东。这里面有许多可探究之处。 许多人觉得疑惑的是,难道到一个城市建立生意圈就一定要玩足球?以徐明的能力,直接做生意不也可以吗?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人们也可以不玩高尔夫而直接谈生意,为什么一定要到高尔夫球场谈生意?当然,以足球进入,是因为足球本身是社会化了,它的价值不是简单的物化那么简单,因此投资者往往能以更低的价格获得。 囤积悖论 徐明必须面对的风险 1998年,中国商业史上奇怪的一幕发生了。长虹当时的领导人倪润峰下令囤积彩管,希望完全地控制彩电产业链的上游,从而掐住别的彩管厂的七寸,待到自己降价时,别的彩管厂便会因为成本扛不住而败下阵来。但是,长虹的如意算盘最后没有打好。300万只彩管放在彩管厂家手中,而彩管厂家经不住其他彩电厂的高价,纷纷将长虹的彩管卖给了其他彩电厂,长虹最终只得到了82万只彩管。这场彩管囤积大战导致长虹从此下滑。 实德现在的行为或许可以以“囤积居奇”来形容。或许现在“球队”还不能称“奇”,但是,大米在平时很便宜,一到紧销时,有钱也不容易买到。 自然,实德是要包装好中超,做好市道,但是,实德目前的危险在于,关联控制多家球队的做法,如果再任由发展下去,必然导致球迷失去对中超的信任,导致中超失去最根本的基础。 从商业运作来看,实德的手法是非常隐秘的,但是,在资讯发达的今天,这种控制还是不可能密不透风的。 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悖论:实德要控制中超,包装好中超,必然要渗透进更多的球队,但是控制越多的球队,中超就越没有观众,就会越冷清,投资人就会越没有信心。这正是徐明必须面对的最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