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薪成流行 亏损是必然--中超大家都是一盘烂帐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13:31 广州日报大洋网 |
新闻点眼 4年前阎世铎构筑中超大计时,他给所有俱乐部描绘的是一幅财源滚滚的盛世宏图。但事实上,中国足球的经营环境从未像今年这般恶劣过,“中超元年”对所有足球投资人来说都是一个透骨的严冬。不少俱乐部债台高筑、很多球员遭遇欠薪,有的投资人要愤起“革命”,更多的投资人则盘算着在这个冬天过后抽身而逃……剥开“中超元年”的种种乱象之后,“经济危机”是我们触手可及的一个关键词。中超元年,真正留给中国足球的只有一盘烂账! 本专题策划:本报记者周志伟 本专题撰文:本报记者张吉吉 球员遭欠薪成流行 俱乐部拖欠教练员和球员工资,从1994年职业化以来一直存在,但并未成为普遍的现象。直到去年“末代甲A、甲B”,“欠薪”开始成为一股暗流,以至中国足协去年年底也曾出台过有关通知,凡是未能补足球员薪水的俱乐部将被剥夺参加今年联赛的资格。 但当中国足球进入中超时代之后,欠薪现象不但没有得到遏止,反而如洪水野兽般席卷了中超中甲的众多俱乐部。今年以来,因欠薪而引发的球员和俱乐部的纠纷不绝于耳,被欠薪的球员纷纷采取了罢训、告官、向劳动管理部门投诉等方式来与俱乐部抗争,以求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赛季结束后,据不完全统计,中甲俱乐部欠薪数字达到2350万元,而中超的欠薪则高达5450万元。其中深圳健力宝的欠薪数字高达2800多万元。“中超元年”居然创造了冠军球队“无米下锅”这样一个国际足坛罕见的黑色笑话。俱乐部的“白条”漫天飞也成为了中超元年的一大独特景象。 更为可笑的是,当初中国足协在中超准入条例中明确规定了这么一项:中超俱乐部年赢利额必须达到3000万元以上。而现在,俱乐部别说赢利了,就连给球员发工资的钱都不知道在哪里。如果硬要执行当初的规定,那么“中超元年”过后还有几家俱乐部有资格留在中超呢? 俱乐部亏损是必然 那些被拖欠工资的球员固然值得同情,但作为中超俱乐部的投资人,何尝不是满肚子苦水呢? 职业化以来,国内足球俱乐部自身的经营收入主要分为3项:球队冠名权、球衣胸前背后广告和票房收入。在甲A前期,在国内联赛火热的环境下,大部分俱乐部靠以上3项就可以做到收支平衡。即使在甲A中期,俱乐部在球员工资飞涨等客观条件下已普遍支大于收,但由于投资足球所获得的其他方面利益,俱乐部的投资人仍愿意继续维持经营。到了甲A后期,在中国足球市场的泡沫破灭之后,俱乐部的经营彻底走进死胡同,许多投资人纷纷选择了逃离。 在经历了甲A10年的由甜而苦之后,中国足协抛出了中超的概念。当时大多数俱乐部对此还是持积极态度的,因为他们强烈希望能以此重整中国足球市场,从而迎来第二次投资足球的春天。然而事与愿违。看看今年一支中超球队的平均经营收入吧:冠名收入1000万元左右;胸前背后广告收入约500万元;票房收入300万元左右;买卖球员不超过1000万元。而中超每队今年普遍的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像深圳健力宝今年总共拖欠的款项就达6000万元),这意味着每家中超俱乐部的亏损都高达50%以上。这种情况下,中超流行欠薪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俱乐部大面积遭遇经济危机?除了中超启动的大环境不理想,以及如深圳健力宝这样的俱乐部本身的投资企业就存在经营问题外,大部分的投资人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足协经营政策的壁垒。 分成只够当零用钱 众所周知,中国足协一向扮演的是亦官亦商的双重角色。在联赛经营上,中国足协一直控制着最重要的收益来源—————电视转播权、联赛冠名权和场地广告。而按照规定,中国足协与各俱乐部之间以分账的形式分配这些收益。 在欧洲现行的大部分联赛中,电视转播权的分配是绝大多数俱乐部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现阶段中国联赛在电视转播权的收入上还远远无法与欧洲的顶级联赛相比。但是作为联赛几大重要收益来源的创造者,俱乐部认为中国足协应该让他们得到足够丰厚的分成,起码能够最大限度地补贴他们在经营上的亏损。 甲A时代,在2001年之前,甲A俱乐部每年从中国足协处得到的平均分成将近650万元;2002年,甲A各俱乐部平均分成跌到450万元;到2003年,甲A俱乐部的平均分成竟然只有不足120万元!100来万元的分成在俱乐部一年的投入里面简直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就连2003年~2004年赛季的CBA联赛各个俱乐部也能拿到300万元的分成,足球投资人又怎么能不气愤? 究竟谁动了投资人的奶酪?“为什么足球产业越来越大,中国足协垄断的经营权利越来越多,而我们的分成却越来越少?”这是俱乐部投资人在中超开始之前就曾经向中国足协提出过的责问。而随着矛盾的深化,最终也直接导致了中超“G7们”在闹改革的时候高举“审计”的大旗,强烈要求中国足协公开“中超元年”和甲A10年的财务状况。 中超品牌迅速贬值 中国足协最终并没有公布甲A10年的财务状况,在“革命派”们的强硬要求下,他们只公布了今年中超的财务预算(详见附表)。在这份预算表中,中国足协从中超冠名赞助、广告赞助商及电视转播上共收入1.3亿元,而各种支出也达到了1.3亿元,各俱乐部可以得到近600万元的分成。这份预算从账面上看是收支平衡的。 而按照中国足协创办中超的初衷,中超至少应该获得3亿元的赞助金额,最终平均每家中超俱乐部应该每年能得到1000万元~2000万元。而看到中国足协公布的预算方案时,有行内人士当即指出,这种预算方式与甲A时代相比并无变化,甚至在品牌价值上还比甲A大大贬值了。 中国足协所公布的预算收入中,冠名收入8100万元是按照最大值计算的。而事实上,当初西门子公司与中国足协签定的合同是从400万欧元~800万欧元浮动的。由于电视转播上的失策、中国足协又临时取消了降级,加上中超元年又发生了诸多丑闻,因此最终中国足协所得到的冠名费肯定会减少。“如此看来,中国足协的经营收入肯定不足1.3亿元,不知道他们最后怎样在决算中把账做平呢?我们最终的分成又能有多少呢?”很多投资人在看完这份预算后都有这样的疑问。 而投资人最大的质疑则是:既然福特宝是足协的下属公司,而且它今年的商业开发成绩这么差,为什么还要收取高达900多万元的代理费?为什么它的代理费用还高于任何一家俱乐部的分成? 商务运作变“败家” 一项成功的职业联赛离不开国际著名专业体育经纪公司来包装。当年的甲A之所以开局即一炮走红,与IMG国际管理集团介入后的成功运作有重要关系。在甲A前9年中,IMG通过商务包装和商务操作,对甲A的品牌传播和增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003年初,国际管理集团退出中国联赛经营事宜之后,中国足协把联赛招商这一“肥差”交给了自己下属的福特宝公司。虽然福特宝每年公布的招标价格逐年上涨,但实际所获得的赞助却明显不如IMG当年的操作成绩。应该承认今年福特宝在商务运作中最大的失误就在电视转播权上放弃了央视。 央视在甲A年代一直都掌握着全国电视独家转播权。虽然所付出的价格不高,但央视以其无可匹敌的传播能力使甲A的品牌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但当中超来临时,中国足协却强硬要求在电视转播费上提价。最终,上海文广以5年1.5亿元的高价购走中超的转播权。虽然中国足协在电视转播上的收益与以往相比增大了,但在央视放弃转播以后,中超的商业价值开始全面缩水。 央视退出所导致的最严重后果便是联赛冠名费大幅度下降。西门子在购买中超冠名权的合同中提出“西门子品牌在中超联赛的曝光率必须达到60%”。所谓品牌曝光率最主要的是西门子标志的广告出现率,特别是在全国性电视转播中的出现频率;还有收视人群累计必须达到5300万人次;收视比例也必须要达到相应要求。如果西门子的所有赞助需求都被满足,那么它将全额支付上限800万欧元的赞助费用,如果赞助需求未被满足,则会按照合同要求扣除相应费用。 福特宝是否一个“黑洞”?中超元年的财务决算是怎样的?或许,这一切都只能成为永远的烂账了…… 附表 中国足协“中超元年”财务预算方案 收入(1.3亿元):由西门子移动提供的中超冠名赞助商金额:8100万元; 其他中超广告赞助商和中超电视独家转播上海文广提供金额:4900万元; 支出(1.3亿元):各种税务、杂费、营业税及附加费等费用:约1277万元; 中超推广商福特宝代理费用:约938万元; 中超各赛区组织、比赛监督和裁判费以及中超联赛组织费用:约731万元; 各赛区分成费用:约600万元; 俱乐部分成费用:约7200万元; 中国足协提成费用:约2254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