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宪政学者谈足球改革:有一种新政万万搞不得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0月27日10:15 体坛周报 |
作者: 陈永苗 国安罢赛是宪政中典型的公民不服从。而“革命党”的理想目的(职业联盟)是更彻底的,根据社会契约原则重新构建足球社会的革命性行动。 改革开放以前,政府为了深度介入市民社会,深度介入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在各 个部门下面设立了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承担着各种“准行政职能”,甚至承担部门行政职能。中国足协是行业协会,但是根据《体育法》第31条的授权享有行政权力。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是国家权力逐渐萎缩,另一方面就是资本的不断扩张,发言权越来越大。而资本天生的要盈利,其法则与管理权力,是一个结构性矛盾。如果“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资本就会按照自己的意志提出改革或革命。 行业协会行政色彩褪色最慢或不褪色的,肯定是肥缺部门,哪里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哪里改革就慢,阻力就大。这样资本和权力的冲突也就剧烈。足球领域有着滚滚财源,有权力就有钱财,在这里“搬一张凳子都要头破血流”。 中国足协为什么有权力,《体育法》为什么赋予中国足协权力,徐明的职业联盟有没有依据,中国足协应该有多大的权力,中国足球管理体制应该如何改革,昨晚中国足协提出四点意见做出的让步到底够不够,必须有一个原则来衡量。 这个原则就是“谁投资、谁收益、谁享有”。财产权才是权力的基石,行政管理权力是财产权延伸的结果,没有财产权也就没有权力。大量资金的俱乐部才是中超联赛的主人,足球管理组织的权力来自各俱乐部的授权。也就说足球管理组织的权力不是主人,而是保姆。或者说是物业管理公司,而不是业主。 没有人敢认为中国足协的权力是天赋的。在本质上,《体育法》和《中国足协章程》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各大俱乐部一起共同认可,以法律和章程形式表象出来的社会契约。在《体育法》第4章第31条规定,全国单项体育竞赛由该项运动的全国性协会负责管理,是因为各大俱乐部的同意。如果徐明的职业同盟获得全部俱乐部或者3/4以上的支持,那么就推翻了《中国足协章程》,要形成新的社会契约,要按照资本的意志重组中国足协,或者另开炉灶。我不认为徐明的职业联盟违背了《体育法》第4章第31条,要知道《体育法》并没有指明全国性协会就是现在的中国足协,如果中国足协确实朽木不可雕,徐明的职业联盟也可以被《体育法》认可,被国务院认可为负责管理的全国性协会。 拿着《国际足联章程》为中国足协辩护在法理上是不成立的。该章程第18条的意思是国际足联只认可会员协会组织的赛事,在中国唯一认可的会员是中国足协。但“职业联盟”只要获得全部或3/4的支持,中国足协就成了“植物人”,这时候中国足协就变成没有肉只有壳,只有合法性没有正当性了。如果徐明的职业联盟也可以被《体育法》认可,被国务院认可为负责管理的全国性协会,再符合国际足联的要求,就可以在国际足联内取代中国足协。这就等于在联合国大会上更换出席的代表。 物业管理公司是受到业主委托代为管理,它本身并不享有所有权。所以徐明关于联赛产权的要求是于法有据的。中国足协将联赛产权归还于联赛的各俱乐部,并且公布职业联赛以来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这是一个物业管理公司要做的。这是要求重新缔结社会契约,进行重组,如果否定了这项要求,就否定了“谁投资、谁收益、谁享有”原则。 中国足协也可以获得重生,获得各大俱乐部的重新认可,那就要求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享有”原则进行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享有”原则,中国足球改革小组的组成人员应该由各大俱乐部组成,这才符合足协是行业协会的性质。如果由中国足协或者其指定的人员组成,这些人员必须经过各大俱乐部的同意或授权。没有经过同意,昨日与会的17名中国足协副主席就受到了颐中俱乐部总经理孙能文的质疑。由中国足协自己指定的人组成,得出的方案肯定会等于没改。 如果中国足协提出的方案无法满足“谁投资、谁收益、谁享有”原则,就像清末慈禧新政那样,是避重就轻,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性,那还是“要不要改革”而非“如何改革”的问题。昨晚中国足协就联赛改革问题举行了新闻通气会,并确定出中超改革的四点意见。然而,这四点意见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几家中超俱乐部联合提出的改革议案几乎没有体现。 中国足协不要以为公众是容易欺骗的,没有实质性的改革不会取得信任,清末慈禧新政的“皇族内阁”没有被信任造成革命的后果,如果中国足协没有诚意,中国足球的前途也就完蛋了。 作者系知名宪政学者。从宪政视角分析10月份以来中国足球的这场大事件,仅为个人观点。 《体坛周报》网站3月1日全面改版,请登陆体坛网www.titansport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