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鸵鸟化 死神嗡嗡而来--中超委何时能实权化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6月04日10:34 《足球》报 | |||||||||
特约记者乐友报道 中超乱象,中国足协采取鸵鸟政策,不敢正视危险。“不仅仅是足协领导缺少魄力,我觉得更主要的是体制问题,目前的足协从职能上已经无法驾驭中超,因此失控之说并非危言耸听。”3日晚,一位俱乐部老总对记者说。 足协遭遇瓶颈
“目前中国足球主管部门的职能,决定了他们已经成为中超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一位老总向记者不无担心地分析说。“现在中国整个经济环境都在趋向于理智、规范,而足球联赛的管理体制基本还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上,机制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足球职业化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所有中超俱乐部都无一例外地实现了公司化和企业化,但是作为中超联赛的管理和经营机构,基本还是停留在过去的非市场经济时代体育机关的状态。不止一位老总向记者分析说,目前的中超联赛已经完全超越了旧有体育的概念,他不同于我国大多数体育项目,在足球已经完全进入市场化之后,足球的管理也应该完全按照现代经济模式去运作。 记者曾经不止一次从几家和中国足球有过大型合作的企业代表那里听到他们的抱怨,似乎每一次合作之后,他们都会收获一肚子牢骚和怨气。足协似乎在自己的权利上总是非常在意,但是在应尽的义务方面往往做得不够,虽然很多商家其实也都很看好中国足球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的不规范却让他们望而却步。 事实上,在把甲A改成中超之后,在对联赛赛制进行改革之后,中国足协并未对自己的机制做相应的脱胎换骨的改革,从目前来看,虽然也无法否认主管部门所做出的工作和努力,但是事实上,他们的能力和机制,已经决定了,在中超这样一个关系复杂的影响多方面的经济、社会综合体面前,他们注定会有些一筹莫展、手忙脚乱。 领导与下属争利 在目前的体制下,足协就是俱乐部的“领导”,而领导和下属又不可避免地争夺经济利益。 “你可以去问问每一家俱乐部,没有人没有意见和想法,但是这也是一种默契,谁都知道出头的下场,这大概也是一种游戏规则,我们的要求也并不离谱,每家俱乐部的主场贡献了那么多场地广告,包括电视转播权,每一家俱乐部每年从足协得到1000万人民币的回报,这应该是最起码的吧。” 这位老总的意见绝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他告诉记者说,中超联赛,如果没有各家俱乐部强大的投入作为后盾,那就只是一个空中楼阁而已,但是长期以来,作为中超联赛最坚实的基础,各家俱乐部在整个联赛格局中不过是一个没有什么话语权的下属单位。按照道理,中国足球进入中超时代,各家俱乐部应该在经营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但是事实上,各家俱乐部现在并未很直接地感受到中超给他们带来的积极的变化。 足协利用权力与俱乐部争利,后者的日子当然越来越不好过。几年前还曾经有过申花这样的靠足球实现盈利的俱乐部,但是在中超元年,即便是大连和申花这样的豪门俱乐部,要想靠足球取得盈利,希望也很渺茫。 中超委何时实权化 虽然中超委员会已经成立,但是从目前运作情况看,这个委员会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仅对派系没有起到任何牵制作用,而且在诸多重大决定出台之前,委员会并未享有起码的知情权,更别说什么决策权了。足协对于实德系的“无奈”,实际上催生了健力宝系。而现在这个问题,足协根本没办法解决。 “这个时候,需要召开中超委员会会议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以‘证据’为由来推脱。”一位老总对记者说。“我们多少也能感觉到,足球主管部门的自我定位一直比较模糊。你说他们到底是服务机构,还是决策机构?按照道理,在目前中国经济逐渐转轨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类似职业足球这样一个市场,主管部门应该主要是政策、法规的制定者以及仲裁者,而不是完全的一种领导者的姿态。手中握着领导权不放,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足协确实该改革了。” 事实上,主管部门在中超开打之后,在对很多问题的处理上,明显带有感情色彩,而不是完全按照法规和制度去对比赛进行管理。包括裁判问题,中超主管部门在第一轮比赛结束后,在裁判问题已经引发争论的时候,对此没有迅速果断的措施,即便是花些代价请外籍裁判,至少可以避免后面三轮比赛中因为裁判而愈演愈烈的风波。 从前四轮比赛看,大多数老总的直觉都是,足球主管部门对于中超联赛已经有些失控,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在挑战着观众的底线,但是从事发之后主管部门的反应来看,他们在这些问题发生之后的反应未免太过迟缓,在一些圈内人士的猜测中,是不是因为国奥失败,使得主管部门已经没有了过去的那种底气和自信,以至于开始采取一种鸵鸟策略,去面对中超的种种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