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版甲A借尸还魂 中国联赛究竟是中超还是中糙?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5月10日00:48 新商报 | |||||||||
新商报四 问中超元年之三:中超,还是中糙? 链接:中超元年疑问
中超,甲A的翻版? 10年甲A,虽然成功地完成了向职业化转型,但无法否认,中国足球还在受着体制瓶颈的束缚。市场与计划双轨并行,荒诞结果在所难免:假球、赌球和黑哨、倒摘牌、形同虚设的限薪令等等,各种行政性指令强行干预市场的随意决策,只能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这些体制上的粗糙,能够在新一代中超联赛上得到解决吗? 对中超的非议,集中于两点:一是俱乐部年度营业收入3000万元以上(不计球员转会收入),俱乐部所有者权益5000万元以上;二是俱乐部之间不得存在关联关系。而实际上,这两道看似很高的门槛,压根就没有绊倒诸雄,各用着数的结果是大伙顺利跨进中超之门,将体制之粗糙继续晾挂在看客眼前。 所谓引援新政,也了无新意。每场最多只能派遣两名外援登场的规定,显然进一步减低比赛的成色。 中超,糙哥再生产? 有人继续玩命砸钱,不计成本;有人继续囊中羞涩,焦头烂额,在中超开始前夜还忙活“招安”。诸多的迹象昭示着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甲A变成了中超,但是俱乐部的运作方式却是和往年没有什么不同。在大环境没有任何改善的前提下,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这样的中超,不会一如既往地生产更多的糙哥? 借尸还魂的重庆队本就是糙哥的代表之一。末代甲A里,他们上演了屈辱求败的一幕,但是由于天津队意外战胜了上海国际,使得他们跪着死去。但闹剧并没有收场,随着力帆收编红塔,重庆队居然又意外地活了过来。但这样就能掩盖他们1+1小于2的尴尬?中超前夕,重庆队在一系列热身中败多胜少,虽然之后重金引进了巴西人胡戈.亨里克,希望能够改善球队的现状,但其效果如何还是难说。而让疏离甲A多年、混迹甲B的余东风执掌教鞭,显然是又一减低领兵档次的倒退。原本就粗,如今是糙上加糙。 沈阳金德队本赛季“手笔不凡”。早在一月份就有江湖传言,沈阳队是先卖球员,将一批在沈城家喻户晓的球员先行抛售,之后在2005年再卖球队。虽然金德高层极力否认,但无可否认的是,在如此重要的中超元年,他们派遣上了娃娃兵团,队伍中有21名队员出生于1982年以后,而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那批队员在队中仅仅占据了9名。金德老总张澎一再表示年轻队员还是有股冲劲,血气方刚,拼劲足:“爱拼才会赢嘛,金德现在就需要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对这批小队员充满了信心!”主教练张光莹也认为年轻队员有朝气,有活力,管理容易些,这是金德的优势。但中超元年的争夺必然激烈,金德“青年近卫军”能否经受住考验绝对是个问题。不过习惯了“破裤子缠腿”打法的金德队肯定还会坚持自己的战略,这决定了一批年轻球员将会在粗糙、狂野的打法下成长。 青岛队自从汤乐普接手球队以来,一直强调的就是快速、简捷加上凶狠的拼抢,在这样的战术风格指导下,经过半年来的磨合,全队的阵容已经基本成型,但这种打法本身就和技术足球相违背。青岛队的战术思路大约可以为中国“糙哥”产生做一个诠释,就是球队的着眼点根本就不是技术,玩的就是粗线条,不是你被我的粗糙吓倒,就是粗糙的我被你玩倒。此外,软脚蟹申花,软脚蟹的上海兄弟国际,关键时刻爱掉链子的深圳、北京,少帅刚刚立足的冠城……哪一个能成为打磨粗糙的能工巧匠?至少,现在还看不出来。我们只知道,有了渝沈青3队垫底,大概就足以奠定中超的调调。 2004年,中国足球从悲哀开始起步,中超也不例外。国奥尸骨寒,谁能带来温暖?用了十年也没有将甲A打造成品牌,假如继续换汤不换药地启动中超,极有可能重走老路。曾经有俱乐部密谋成立中国足球的职业联盟,可是在中国足协主宰下,这种设想只能死于萌芽。不能遵循市场化的规律,那么别说甲A“升级”为中超,就是叫成“中国英超”,也同样改变不了“中糙”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