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涌甲A十年批判:中超惟市场是从 必须换汤又换药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2月03日09:25 新浪体育 | |
新浪体育讯 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发展,正经受着体制约束的瓶颈制约。甲A的管理者,是中国足协,同时也是吃着“皇粮”的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这样一个混合体,十年间年复一年地运作着中国资金额度最大的单项体育赛事。如今,这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体制显然不符合深入改革的需要。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种体制下出台的“游戏”规则,注定是漏洞不少、危机 如果说,职业化初期还可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原谅运作上的缺陷的话,十年后,中国市场经济进程已日益完善,足球圈里仍然没有建立起良性循环、调动绝大多数利益体的体制架构,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等等,这对“中超”联赛的健康发展是很大的隐患。 十年甲A,在职业足球领域这个最应当同国际接轨的领域,仍然保持着市场和计划双轨并行的体制,不断撞击的结果,酿制了一系列看似荒诞,其实必然的决策。十年甲A,政策的动荡和随意,破坏了“甲A”原本可以打造成“精品”的产品品质,导致投资风险的不可预期,使许多人对甲A失去了信心。 甲A十年,先后有过多次事关各个俱乐部上亿投资的关键性政策性动荡。2001赛季的甲A只升不降制,2002赛季甲A的不升不降制,以及2003赛季15支球队争夺12个中超名额的关键性决策,几乎都是“拍脑袋”工程的产物。决策者随意的“灵机一动”,瞬时就让俱乐部的巨额投资付水东流。缺乏足够扎实、科学的市场调研和分析为依据的决策,为局面的混乱,以及投资和营作效益的无序埋下了祸端。 球员转会制度上也同样如此,倒摘牌、一名球员的自由转会、开同虚设限薪令、21岁以下球员规定上场制等行政强硬干预市场的随意性决策,不胜枚举。这与职业足球市场经济本性形成悖论所产生的抗体,生发出一种奇怪的“废品的报复”效应。这一系列荒涎色彩的现象,只有放到极端特殊的背景下,才能得到诠释。 用了十年也没有将中国足球的“甲A”打造成精典品牌之后,假如换汤不换药地启动“中超”,极有可能重走老路。 中国足球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借鉴英超、意甲等成功运作的联赛模式,用类似公司的模式去进行真正的商业运作,中国足协仅在宏观上进行把握,使职业足球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营,以市场之手在法律的框架愉发展足球,这是“中超”成功的出路。 中国足球与日韩足球的不同,除了技术水平外,说到底是赛场凶体制上的差距。与对手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一场体制上的竞争。“中超”必须要惟市场是从,绝不能再搞“长官意志”,这是事关“中超”的生存死亡。 而这也是盘点甲A十年后,给予人们最刻骨铭心的启示。(汪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