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一:“超不稳定”的管理
俱乐部易帜,推行本土化以来,力帆先后更换了4任领队(赵发庆、石雪清、刘志才、赵立春),3位主持日常工作的老总(许乐钧、石雪清、吴政),出现在主教练位置上的有5人(李章洙、塔瓦雷斯、刘志才、赵立春、米罗西)。
与许多甲A诸侯不同的是,直到今天我们都无从知晓力帆建队的思路和方法何在,而频繁的人员更迭除了使管理长期陷于兵荒马乱的状态外,对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完整的思维毫无益处。
力帆在管理上的问题现在看来还不是变动过于频繁这么简单。用什么样的人,关系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俱乐部。我们不只一次地听到“要建设百年老店”、“要使用职业经理人”这样的话语。如果这代表着力帆发展方向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很肯定地说:“力帆所托非人。”这里又有两个“非典型”的例子为证。例一,球队售出江晖、姜峰两名绝对主力后,一口气引进了7名球员,这7个人除白广海偶尔露脸外,其余者下落不明,但某老总却在公开场合得意洋洋地说:“我们卖了两个,买了7个,还赚了几十万。”例二,力帆在第二阶段一场不胜已经深陷保级泥潭,俱乐部一次听取意见会上,某老总神秘地把记者拉到一边,像有要事相商的样子,可一开口居然是:“俱乐部想在经营上多创收,你看跟电视台合作直播法甲有没有赚头?”至于在合同上竟然没有加入时间上的限制条款,以致米伦突然逃跑加盟北京,这样的漏洞早就成了许多人都熟知的笑话了。
管理层素质如此,球队的战绩还能放出卫星那才是天大的奇迹。
伤口二:球队实力不进反退
力帆在整体人员的构成上先天不足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便是在夺取足协杯冠军的2000年也不过是由三杆洋枪暂时掩盖了表面的问题罢了。
在很多人看来,力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前锋,力帆显然不可能注意不到这一点,但简明的道路仅有两条:要不找外援,要不从国内前锋中选择。据我们所知,2001年初放弃截杀曲圣卿后,力帆与张玉宁、李金羽都曾有过实质性谈判,可惜都不了了之。至于我们的选援操作从一开始就不严谨,倒像是跑江湖的草台班子,只见各种肤色的老外进进出出好不热闹。
诚然,一个俱乐部草创之初关系面选择面窄是肯定的,采用经纪人带队试训的方法不能说完全不可行,但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并且一直没有效果就值得深思了。不知道还有多少球迷能记得川渝首届对抗赛上那个穿着4号上场的恩里克?他如今是葡萄牙里斯本竞技的主力,上赛季葡甲射手第五名,而被力帆一言否决的队友恩瓦努瓦里是法甲欧塞尔队的头号前锋,上赛季进球仅少于保莱塔和罗腾。什么原因使力帆与这些优秀球员失之交臂?其中的内因实在复杂,归根结底,俱乐部从来就没有梳理清楚其中的关系-有时谁都可以发言,有时又是一言堂,走上了两个极端。
推行本土化年轻化,力帆倒确实是不遗余力,一度曾与辽宁青年队达成过整体收购的口头协议,而本土球员在今年联赛的后期更占据了半壁河山。不过,“拔苗助长”成为许多专家的共识,米罗西自己也承认,起用这么多的年轻队员实属无奈,他们本身并没有达到打甲A的高度,但限于球队的状态和缺陷,只能不得已而用之。这样“过度开发”的后果到底如何?现在还难下断语。球队真正的骨架仍然建立在2000年甚至2000年以前的基础上,这却是显而易见的。
伤口三:塔瓦雷斯现象
这个争论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存在。“巴西农民”还是“巴西精英”?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一名主力队员在1:0力克深圳的比赛后跟我说过一句很伤感的话:“我们有半年没在主场赢过球了吧?”虽然其间受非典干扰,加上间歇期,时间的跨度没那么夸张,但它至少凸显了一支球队本质上的问题:实力下滑和体系混乱,招致整体成绩的雪崩。作为迄今主帅在位时间最长的塔瓦雷斯,难道就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吗?
也许内援引进上彻头彻尾的失败,老塔可以用“没有决定权”加以推脱,那么作为核心的外援引进问题,几乎是一言堂的他无论如何也没有理由可讲了。一大堆让人连名字都还没来得及记住就揣着美金走人的老外占用了几乎所有的名额,据事后考证,业余球员占多数,重伤号也不少。也就是说先天不足的力帆队长时间在借用“旧石器时代”的木棍与诸如马丁内斯、拉蒂尼奥之类“热武器时代”的精确制导导弹血战!6万僧格林沁的草原铁骑被二千八国联军的毛瑟枪轻松击毙,这是一个讽刺式的重演。塔瓦的眼光有问题,还是他的职业操守有问题?二者居其一甚至兼而有之,都是令人无法忍受的。
战术体系上的一盘散沙更没有人能替他顶过。我听到过无数的队员迷惑的心声:“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想练什么,也不知道上了场该怎么踢球。”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列阵尚且有方阵或矩阵,两翼包抄或中心突破的划分,而现代的足球怎么可能只喊一嗓子“拼了”或做个手势“全体压上”这么简单?
这样来看,米罗西就有点像“后塔瓦时代”的牺牲品了。收官阶段的连战皆败即使是弗格森、里皮也不可收拾,能够迅速地至少从心气和场面上有所改观,已经极不容易。
伤口四:盘口的阴云
很多人认为澳门博彩为甲A开盘是好事,至少“他们把原本关在箱子里的东西摆在台面上来了”,因为盘口和赌球并不是这个赛季才有的专项产物。任何一支球队,甚至球队中的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与传闻相连,包括力帆。
加上足协杯两场,今年澳门针对力帆开盘12次,力帆总成绩是7胜4负1平。有意思的是,在力帆的主场只开盘两场,倒是力帆打客场关注很多。这最少说明力帆在主场的比赛庄家并没有操作的把握,而客场输掉的四个盘有三个都是大球盘,分别是大连和上海双雄,应该说实力决定了差距,而奇迹没有发生。
然而,圈里和圈外的人早已习惯了以怀疑一切的眼光来对待甲A,所以流言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终止过。单纯从盘口的变化来看,力帆队的绝大多数走势还是正常的,不正常的倒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仅这一点,就足够留给人们许多猜想的空间。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例子远比其他球队要少得多。如果评选年度十大“经典盘口”的话,力帆即使有幸入选的场次,也以赢盘而告终。
伤口五:决策者黑暗中前行
管理层的更迭,内外援的引进,主教练的朝不保夕……我们都能寻找到最直接的责任人,然而我们并非在秋后算账,也没有秋后算账的能力,我们只是努力地寻找线索,这其中必然包括力帆的决策者们。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力帆没钱,也不愿意花钱。但据记者的了解和估算,力帆集团除开购买俱乐部和基地,三年来每年向俱乐部的“硬投入”绝不会少于三千万,加上经营上的收益和足协的“津贴”,每年五千万是有保证的———在甲A中,这个数字怎么也能排入中上游。所以这种说法靠不大住。
问题的根本在于,每年的五千万扔进去了,却没有溅起什么水花,这只能说明钱没有花到地方。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出资人对任何一个项目都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专业的水准,他们总是需要听取所谓专业人士的意见,由此来作出判断。主管部门、媒体人士、朋友、亲信,甚至八杆子打不到的“热心人”都在抛出各种各样的方案,即使是同一件事都会生出N种版本,结果就是决策者自己也迷失了方向。
我们还是以一个“非典型”的例子来作结:地球人都知道老塔是在风雨飘摇中,因为力帆高层的力排众议得以继续生存的。这当然被事实一再地证明是个错误的方向性决断,但丢下烂摊子,捞足了美钞回到巴西的塔瓦雷斯面对采访竟然说出了“他们不懂足球,连摩托车也不懂”的话,这样的幽默未免太“黑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