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大刀阔斧足球资本 让全国球员都向往深圳队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6月09日10:55 体坛周报 | ||
特约记者魏涛、肖云深圳报道 年仅28岁的健力宝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海自2002年1月入主健力宝集团后,一直在用他擅长的资本运作手段改变健力宝。对于他一手经营的健力宝俱乐部,当然也不例外。种种迹象表明,这位城府之深超出常人的年轻人,正以将俱乐部进行产业化改造为契机,来开创健力宝的大场面,将在中国足坛已经失去多年的话语权夺回来。“杨晨来、顾凯走”或许只是好戏的第一步。 “我们与深圳足球的关系,并不是赞助、更不是公益,这就是我们的一个产业。我们已经完成了把体育当成公益事业到把体育当成产业的转型。”6月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海这样说。既然是产业,当然要讲求盈利:“我一直认为资本有自觉性到了一定时候它就会醒。足球是第一运动,但在中国还没有体现出来,我想也该醒一醒了。因此我认为一年投入8000万到1亿元不算什么。可以算一下,球队一年的正常收入会在四五千万元,其中票房收入就有六七百万元,健力宝可以把每年赞助在中国体育上的资金集中定向投入到足球上,贴几千万元吧,也不算什么。”张海说:“盈利早晚总会有机会的,但是欲速则不达,能速则不缓,2至3年后,也许我们能达到预想的高度。”实际上,张海从来没有放弃“靠足球赚钱”的念头。于是,在战术角度上不能成为球队首选的杨晨,始终是健力宝追逐的第一目标。 如果说在进入足球领域半年来,张海并没有多少惊人的举动,是因为还处于摸索的过程,在半年后的第一次出手,就让人有“气吞山河”的感觉。“中国的足球有两种:一是有求的,二是无私的,就像健力宝以前从事的一些事业。但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健力宝也能从无求到有求,无私而来,收获而去。”张海说。 于是,从现在开始,对张海的足球运作,必须用一种“赚钱”的眼光来看。 张海从不否认,有“海归”经历的人,对“海归派”特别来电。“今后足球界的‘海归’会越来越多,健力宝希望能成为这些‘海归’回国后的码头,看看他们回国后带来的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让他们的加盟使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从朱广沪到张健到陈昊到李玮峰到杨晨,张海在这半年默默打造的,是一个成熟的“海归团队”,然后通过这个团队奠定的基石,走得更远、跳得更高。 到了现在,在这一系列足球资本运作过程中,逐渐显示出张海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 “每一行都在不停地切换,追逐下一个目标,要打破常规,取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做足球,其实也是这样。现在的企业,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好鱼吃坏鱼。有良好的环境,应该努力与国家一起发展,不让自己掉队。这就是我做企业的想法,更是我做足球的想法。”张海继续阐述自己的思路,更多的是意犹未尽。 “我说过我们会有更大的动作,当然这个动作现在不能说。我的目标是拥有这样一支球队,他们当中的40%是明星球员,40%是中坚力量,还有20%是可以继续发展的人。我完全有信心将深圳队队员的福利待遇提升到‘让全国球员都向往’的水平,目标就是冠军。”张海终于解释了杨晨成为健力宝品牌的深刻原因。 张海还说:“健力宝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国产足球’也会成为一个著名品牌,就像我们的广告词:让世界尝尝中国的味道!”那么,这一天会不会通过这一次杨晨的转会提前实现呢? “这个我不告诉你,我说过我们要有所收获。”张海的话保持了商人的特色。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次在非典时期的“健力宝-杨晨”事件,在俱乐部自身结构上,纯化了配置,是俱乐部正式走上“健力宝产业体制”的标志,张海的个人魅力将在今后充分发挥;在广告效应上,给健力宝带来的,是毫不逊色于去年“科健模式”的轰动。而且,如果杨晨最终以“健力宝人”的身份被转租到德甲的话,给健力宝带来的,又会是多少效益呢?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