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周报专访邹鹏:最初的印象来源于忠实女球迷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5月30日02:41 足球周报 | ||
说来好笑,对大连实德队小将邹鹏最初的印象来源于一个叫耿阳的小球迷,有段时间经常来我们编辑部串门。和她聊天时,小女孩的话题总是围绕着她的“鹏鹏哥哥”,语气亲热,态度诚恳。这个头发卷卷的“鹏鹏哥哥”到底有多大魅力,让情窦初开的小女孩如此倾心?拨通邹鹏的电话,开门见山地向他提出采访请求,话筒那边的回答也很爽快:“我在家,方便的话欢迎过来。”有戏!出发。 橙色体恤,运动裤,熟悉的卷卷毛。光着脚丫为记者开门的邹鹏宛如一个可爱的邻家男孩,礼貌而略带羞涩地微笑。客厅一直在播放着华仔的歌曲,伴随着那首《练习》的背景音乐,采访在轻松随意的气氛中开始了。 不让冬训哭鼻子 邹鹏递过来一本厚厚的大影集,翻开一看,里面全是邹鹏的生活照片,记录了他从咿呀学语的婴儿到今天英俊少年的每一阶段的变化,成长的痕迹跃然其中。看照片里的邹鹏,小的时候高高瘦瘦,稀稀疏疏的小黄毛被剪得极短,但是模样改变不是很大,在合影里也可以一眼把他认出。其中一张相片里,七八岁年纪的邹鹏穿着臃肿的衣服正和几个小哥们开怀大笑。记者问他:“这些是你的同学?”“啊,那是在东北路小学念书时冬训在一起的队友。” 小学一年级的冬天,足球队组织小队员到上海冬训,这可是邹鹏第一次出远门啊。小邹鹏在妈妈的帮助下,早早就准备好了行囊:厚厚的衣服、寒假作业、连环画,当然也少不了香肠、烤鱼片这些好吃的零食,俨然出去旅游的架势。一个背包是装不下,妈妈又给他打了一个下面带滑轮的行李箱子,可以拖着走。一切准备工作就绪,邹鹏就天天掰着手指算日子,希望冬训的日子早点到来。 谁想好事多磨,在出发前的一天晚上,邹鹏发烧了,病情还挺严重。邹鹏妈妈本来就不舍得让小小年纪的儿子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去那么远的地方训练,看到儿子生病的小模样,愈发地心疼,便对儿子说:“儿啊,看你病成这样,咱这次不去了吧。妈妈和你们教练请个假,反正以后还有机会!”躺在床上浑身无力的邹鹏心里正在着急,听到母亲这么一说,失望和委屈以及几天来生病给身体带来的痛苦骤然聚集到一起,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妈妈,你让我去冬训吧!我的病马上就会好的!”倔强的邹鹏终于说服了妈妈,如愿来到上海训练基地,和小伙伴们开始了冬训生活。 “那么小就到处旅游,还净去大城市,你可真幸运!”记者开玩笑地说。邹鹏连连摇头,“是上海的郊区,封闭式的训练,哪有你想象的那么美!一天三练,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训练,过年也不能回家。嘿嘿,想家的时候,还哭过呢!” 为了吃饭写检讨 在他上初二的那年,邹鹏被辽宁省体育学院挑到了沈阳培训。“我是1996年底去的,呆了一年就回来了。在沈阳那一年过得不好,住宿条件不说了,主要是经常吃不到饭,我还写了三页的检讨书。” 看到记者迷惑的表情,邹鹏解释道:“我们那个大院里有田径队、排球队、篮球队、举重队,好多队,全都又高又壮,足球队的和他们一起打饭,特别吃亏,抢不过他们啊。加上我们有时是上午上课,下午踢球,中午11:30开饭,我们又正好那个时间下课,所以老抢不上午饭,只能饿肚子了。后来有一天,下了第三节课我就直奔食堂排队去了,被老师逮个正着,就告诉了教练,叫我写检讨书。” 几天后,前来探望他的妈妈看到了这封检讨书,了解到事情原委的邹鹏妈妈坐在儿子简陋的宿舍里心疼得直掉眼泪。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邹鹏妈妈决定把儿子带回大连,到万达三队踢球。因为当时邹鹏已经在沈阳注册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黑户”的邹鹏没有参赛证,也领不上工资。后来,俱乐部花了2万多的“转会费”终于把邹鹏关系转了回来。 无心插柳柳成荫 1998年的冬天,在万达三队的邹鹏被选到一队试训,同时入选的还有杨林。从三队直接跳到一队,对邹鹏来说是足球生涯很重要的转折点。一天,孙指导开会,说万达一队缺人要调两个人去试训,随后点了邹鹏和杨林的名字。邹鹏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听孙指导宣布试训名单的时候,我也没当回事,在后面正和队友讲笑话呢。听到他念到我的名字,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么好的机会。到一队之后,我就跟着训练,队里一批一批的刷人,淘汰的名单里一直都没有我的名字。可能是我没有压力,可能是发挥的好吧。后来知道徐根宝教练把我要下来,感觉真是太意外了。” 谈到教练对球员的影响时,邹鹏感激地说:“在一队,徐根宝教练是个很注重人才培养的教练员,我在他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科萨特别会鼓舞球员的士气,激发我们的斗志。记得2001年联赛实德最后几场,科萨看出我的情绪比较低迷,特意找我谈心,鼓励我振作精神,打好比赛。在科萨的指导下,我很快调整好了状态。” 球迷合影摆家中 在与邹鹏的聊天过程中,记者的眼睛被茶几的玻璃板下压着的一张照片吸引住了:一个美少女亲昵地依偎在邹鹏妈妈的肩旁,两人的笑容是那样的自然。定睛一瞧:女孩子的模样似曾相识,特别的眼熟。是她,“鹏鹏哥哥”的忠实球迷——耿阳!顺着记者的眼神,邹鹏也注意到了这张照片,表情十分坦然:“耿阳和我妈关系挺好的,经常来我家玩。这次我没选进国奥队,心情不是很好,她就在电话里使劲地给我打气。” “电话里你们都说什么?”记者追问。“嗯,‘鹏鹏哥哥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呵呵……”邹鹏红着脸,小声的说道,“不过,耿阳她人挺实在,也不求什么回报。现在我会努力训练,把球踢好,感谢球迷对我的关心。” 受伤缝针也踢球 记得在哪本书中读到“伤疤是一个男人的勋章”,那么从5岁时便开始踢球,今年21岁的邹鹏可以说是“勋章不断”了,光是左手手腕就伤了三次。邹鹏抬起双臂,炫耀地口吻对记者说:“看看我这两个手腕有什么不同?”仔细一瞧,邹鹏左手手腕的关节处的确比右边要粗一圈。从刚开始受伤时的嚎啕大哭到习以为常,用邹鹏的话说:“后来我都麻木了。”看到记者同情的目光,邹鹏倒安慰起我来:“踢球嘛,受伤是难免的。” 童年时代的邹鹏可没有现在这样的“觉悟”,受伤后第一反应就是毫无形象地大哭不止。 邹鹏6岁那年,在东北路小学训练。听到教练召唤的小邹鹏匆匆忙忙地往下跑,一脚没踩稳,从台阶上滚了下来,头碰到了石阶沿上,把眼眉摔了个大口。到医院缝了四五针,邹鹏哭成了小花脸。看着细皮嫩肉的宝贝儿子伤成这样,邹母眼泪也跟着哗哗地往下掉,对邹鹏说:“儿啊,咱不踢了。”小邹鹏哭声中断断续续地答道:“我要踢!妈妈,我喜欢踢球!” 接骨时,脑袋乱了 11岁的时候,邹鹏左手手腕第二次骨折。回想起当时接骨的过程,邹鹏一脸的不堪回首。“刚开始的时候给接歪了,打了石膏老长时间也不好。”记者问道:“那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是接不好怎么办?你不害怕吗?”邹鹏听后,楞了一下,用手扫扫额前的头发,回答:“也害怕吧!但是那时候年纪小,没想那么多。倒是俺爸俺妈担心了老多天。后来到了造船医院,说是手腕先掰开,再重新接,我还不知道。大夫一边和我说话一边摆弄着我的手臂。”“那是分散你注意力,好下狠手给你接骨。”旁边的摄影记者很有经验地插了一句。 “可不是。那时我小啊,哪知道这些。就听老大夫对我说,小伙儿是大连足球队的吧,大连足球队的队员个个都是好样的。说着说着,就听咔嚓一声……”邹鹏咧咧嘴,顿了顿,接着说:“当时我脑子一下子就乱了,我爸和好几个大老爷们才把我给按住。” 邹鹏已经由一个爱哭的孩子长成了一个棒小伙,他的翅膀已经锤炼得硬朗起来,祝愿他展开翅膀,在职业联赛的风雨里翱翔万里,飞得更高!(足球周报谷欣)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