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欣的全部甲A历史就是现在——当他用自己还有些稚嫩的双脚去书写这一历史时,没曾想一下笔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章。辽连之战,首次作为首发主力登场的王新欣表现出色,就连米卢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王新欣给人的印象有两个:一是处世稳重,很懂事;二是他出众的左脚功夫,他能做出让人眼花缭乱的过人和射门动作。有人断言,王新欣将是中国新生代球员中的一面技术旗帜,他现在的球技直逼当年的吴群立!这个“左撇子”的成长故事,说来是很有意思的。
“小萝卜头”是牛肉催起来的
现在英俊高大的王新欣,童年时长得可不怎么起眼,由于家里生活条件恶劣,他还惹上了一身病。那个时候,他的父母绝没想到儿子还有今天的风光。
王新欣出生时,父亲王克和母亲周长琴在沈阳一家木制品厂上班,全家一个月收入还不到一百块钱。更要命的是,王家没有自己的住房,单位领导照顾王家让王克在工厂幼儿园教室里搭个炕,10平方米的小屋,泥土地面没有一点城市样,一到冬天还总是结满了冰。为了取暖,王克只好在炕上生炉子,这样更糟糕,这么大的温差让小新欣很难适应,一直到上小学都经常感冒发烧,身体免疫力比同龄孩子差了很多。
到了九岁,王新欣比小自己两岁的孩子都矮一头,做父母的这下坐不住了,如何让儿子强壮起来成了头等难题。正好当时大东区体校足球队招小队员,本来就是球迷的王克想都没想就把王新欣送了过去。“当时惟一的想法就是让孩子跑一跑,出出汗,好把体内的毒排出去”,王克丝毫没有掩饰这一现在看来有些可笑的动机,“孩子现在踢出来了,当家长的自然欣慰。新欣能走到今天,全靠他自己的努力和悟性!”
一接触到足球,王新欣仿佛就遇到了三生的好友,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了。周长琴女士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晚上他喊儿子回家吃饭,看到小新欣一个人在操场上抱着皮球发呆,原来他在等小朋友一起踢球,而且一等就是两个小时!母亲劝儿子回家,“别等了,小朋友们都回家睡觉去了。”可王新欣还挺倔:“他们说一会儿吃完饭就回来,我得等,我不能说话不算数啊。”结果直到天黑也没有等来同伴,王新欣哭哭啼啼地回了家,他不解地问妈妈:“小朋友们怎么骗我呢?”做母亲的不知如何回答。长大了的王新欣依然很讲义气,他甚至冒着被批评的危险把自己在国青队的队服送给了一位留学新加坡的兄弟。周长琴说,儿子无论在哪支球队都挺和人,这让当妈妈的放心不少。
儿子身体本来就不好,现在练球就更要补充营养。但家里的经济又很拮据,为此王克和周长琴时常黯然神伤。有一次老王一狠心买了五斤牛肉,每顿在菜里放几片,儿子看到香香的牛肉就多吃了不少饭,而当父母的不舍得吃,偷偷地用酱油拌点野菜下饭。没钱买更多的袜子,王新欣每天训练都穿那一双足球袜,冬天结冰袜子沾在脚上很难脱下来,母亲一点一点往下褪,几次都是褪到一半眼泪就在眼圈里打转了……
王新欣不愿意让母亲提这些苦心事儿,但他内心里却永远也忘不了父母的恩情,“我的身世虽然贫穷,但父母教给的做人道理我会受用一生的。”
贫苦和艰难已经甩在了身后,当年的“病大虫”已经成长为一颗夺目的足坛新星。
“左脚”天生的“技术”是逼出来的
左脚功夫是王新欣的招牌,而这个特长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周长琴女士一家都是“左撇子”,不管做什么事左手都要比右手灵活。王新欣从小就秉承了母亲的习惯,刚学爬行时他都是左手和左脚先移动,长大后用左手拿筷子,上学了也用左手写字。对于儿子的“左撇子”,做父母的并未十分在意,“只要动作协调,就随他自己长吧!”王克现在还经常开玩笑:“也是误打误撞了,幸亏我没有强行给儿子纠正,否则还不就少了一个左脚将了?”
香港四国赛是王新欣的扬名战场。面对以技术著称的巴西和阿根廷,王新欣的表现毫不逊色,他的盘带和突破让对方教练都惊叹不已。没有过留洋经历、一直在国内修炼的王新欣,凭什么练就一身过人的本领?这值得让我们深思。
1992年,王洪礼和那希军两位教练组建辽宁省少年队,作为大东区体校队的主力前锋,王新欣被省队相中了。那时候能入选省队就跟学生考上大学一样,体院将来会给分配工作的,这么一合计一家三口都欢天喜地起来了。
兴奋劲儿还没过去,未曾意料困难却迎头袭来,队友的年龄要比王新欣大两三岁,本来体格就弱小的他在对抗时就更加吃亏。既然现实改变不了,那就只有另谋生存之策了。在教练的启发下,王新欣琢磨要想在不和别人身体对抗的前提下能控制住球,就必须先注意观察和抢先判断对手的抢截速度、位置,然后利用变向、变速结合假动作控制住局面。日积月累,王新欣摸索出了自己的立足之道,他在场上的反应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升华,完全弥补了身体对抗能力上的不足。
王新欣的进取和上进让教练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在省体校时他就获得了常为队友做技术动作示范的殊荣,年龄最小的他能在老大哥面前做示范,而且动作有板有眼,王新欣渐渐悟出了足球绝不仅仅是身体对抗的运动,关键更在于是否有头脑和过硬的技术,他认定自己为避免被淘汰而选取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是足球运动中更高的境界。
辽连之战后,一向谦虚的王新欣和记者推心置腹:“世界上优秀的足球运动员都能左右开弓,我的右脚还不行,在射门时常感到别扭,应该刻意练练。而且在前腰位置上还要有远射的本领,这都是以后我应该重点练习的地方。”王新欣很清醒:“如果足协没有两名U21球员必须上场的规定,即使张玉宁上不了,也应该是刘斌上场,轮不到我,我沾了足协政策的光。在辽宁队这么长时间,我和大家接触多了,越来越感觉到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每个人的绝活都够我学一阵子的了!”
熟悉王新欣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谦虚、喜欢向高峰攀登的人。王新欣的父母认为他这种性格的养成得益于小学时一次运动会上的教训,那一幕给王新欣上了极为生动、也让他至今还铭记在心的一课。那次运动会上参加200米决赛前要先进行几个小组赛,然后按成绩选出八个人参加决赛,王新欣在小组赛里一出发就跑在第一名,领先的他边跑边回头看后边是否有人追上来,他留了个心眼:省点劲进决赛再全力以赴。谁知,最后的决赛名单中竟然没有王新欣,因为这组速度都慢,即使是第一名王新欣也没能达标。王新欣得知后在操场上伤心地哭了,此时父母没有安慰他反倒是“教训”他说:“这是公平的,事先就公布了按小组赛成绩录取,你太大意了还不注意听,以为第一就肯定进入决赛,你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干什么事都应该全力以赴。”直到今天,王新欣在遇到挫折时还总是想起这件事,有时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确实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一封家书:我在外面挺好的
王克和周长琴两口谈起儿子王新欣时抢着说:“新欣对人热情、实在,在外面这些年从没让我们操过心。”每当两人惦念儿子的时候,总喜欢看那封已经看了无数遍的信,那是一封王新欣写于1992年7月的信,是他到外地夏训写给父母的第一封家书,两页稿纸800字里满是对父母的牵挂,其时他才11岁:
“妈妈,你的头疼病好些了吗?你让我爸少抽点烟!我在外边挺好的,顿顿能吃饱,而且还有很多肉!就是蚊子太多,但有蚊香还能对付得了……”一种感人至深的亲情跃然纸上。
王新欣到现在还总是担心母亲的头疼病,在他的印象中头疼病是非常可怕的病,他总担心母亲为此太遭罪。周长琴说王新欣小时候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但记者先前还有点怀疑,倒退十几年学习好的孩子谁练足球?看了这封出自一个11岁少年之手的字迹工整、语句通顺的信,才知周女士的话一点都不夸张。
王新欣虽然常年在外,但却很少往家打电话。“我知道新欣的心思,他怕我们知道得太多,反而替他担心。这些年他主动就往家打过两次电话,一次是辽青升上甲B那次,另外就是上周辽宁2:0战胜大连。两次都是报喜讯,告诉我们比赛赢了,可只字不提自己的事,其实我们早就通过电视知道了一切,他却瞒着我们,总怕我们操那些他认为没有必要操心的事。”
回忆起小时候的王新欣,老两口幸福地讲着一件有趣的事。王新欣小时候就好客,常把小伙伴带回家里热热闹闹地吃一顿,饭好了他从不急着伸筷子,他总要先照顾小伙伴们。但有一次例外,那回饭做少了,小伙伴争先恐后往碗里盛饭,王新欣突然大叫:别盛了,给我妈留一碗!讲到此处,老两口又笑了。
王新欣印象中的父母是典型的慈母严父,所以有啥事都愿意和母亲唠唠。球队战胜大连后,王新欣和家里通话时,母亲担心儿子受伤,告诉他差不多就行。见此情景老王抢过了电话:“上场就别辜负教练和队友的期望,踢出点样来!”这时父子在足球上很有共同语言:“教练让我上去干啥,不就是发挥作用吗?我大腿有点疼,要不能踢得更好。”但王新欣对母亲的感情让老王有点“嫉妒”,近几年,每到母亲节,王新欣总是把一束鲜花或亲自或托人送给母亲,从外地训练比赛回来,也总带些小礼物给母亲,相比之下,父亲享受这样的待遇就少些。但老王也高兴:“这孩子就会哄他妈,一回来就让他妈幸福得什么似的。”
1997年,王新欣家终于换了房子,100多平米。“能住上这么大的房子是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新欣太顾家了。我们从未想过让新欣大富大贵,只要平平安安、健康快乐就行了!”其实没有父母不望子成龙的,尤其是这么孝顺的孩子。“他还年轻,还有太长的路要走,你们就当他是小朋友,做得不好的就多批评他,不能惯着他,不能因为踢球有点进步就不会做人了!”老两口担心漂泊在外的儿子找不准人生的目标——可怜天下父母心。本报记者白立辉张小龙
新浪足球彩票系列短信助您决胜千里!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