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理由:Hole in one 的惶惑

  (理由:原名礼由,中国著名作家;1977至198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中曾四次;蝉联全国大奖,2009年获建国六十周年优秀报告文学奖。喜高尔夫,爱读书,好安静。)

  第一次打Hole in one 本应是可喜可贺的事,但我却有一种不足挂齿的感觉,因为那一击简直是精神恍惚。

  那是在一座山地球场的12号洞,150码,发球台很低,果岭很高,像个大炮台。不光看不到球洞,就连旗杆也只能看到小尖尖,搞不清究竟插在哪里。果岭左侧是沙池,我瞄向果岭右侧,心想先把球打上果岭再说;估计10个球友有10个都会这样选择。

  岂料一杆挥出去有点左拉,小白球偏向旗杆左侧飞去,其间需要飞越那长长的沙池。我与球童一起踏上果岭,只见草坪一片空荡荡,没有球的踪影。有趣的是,两个人的第一反应不约而同都是负面的——糟糕!

  于是,我顺着沙池边去找球,球童着长草去找球,极尽想象力地去搜索小球可能隐藏的地方,找来找去直到完全泄了气。我已决定放弃,径直向球车走去;而球童在经过旗杆时顺便向洞内溜了一眼,顿时高兴得跳起来,喊道:“Hole in one!”

  我当然也很开心,一边走一边美滋滋地回味着,忽然想到不对劲儿,这算怎么一码事呢?若论球技好,根本谈不上,我明明想打直球却打出左拉。若论运气好,似乎也不沾边儿,运气的前提起码得有清晰的意愿才可能撞上,而我却连接近洞口的意愿都没有,只求能上果岭就心满意足。这只是误打误撞,歪打正着而已。

  幸好那时打个一杆进洞就抓狂还未形成时尚。没有上榜扬名,没有立碑刻字,不需向全场几百员工派发红包,也不需广邀亲友大摆宴席,这股子“Hole in one 崇拜”几近原始文化图腾。因此更不必去保险公司买个一杆进洞的险种。我只是把这粒球收藏起来,贴个标签,注明日期和地点,留做小纪念。

  美国专家用概率论推算,业余球友打5000场球有一次Hole in one 的机会。我那时打了不过几年球,就算每年充其量打200场,至此也只打2000场球。但是,时隔不久又打了第二次Hole in one。

  这次是在一座湖滨球场的7号洞,170码,旗杆和洞口历历在目。果岭左侧是斜坡,右侧是沙池和更陡的下斜坡,傻瓜都知道要向果岭左侧瞄准。我只盼这一杆不要砸锅,别飞入左侧树林或弹上马路。但这一击稍稍有点儿Top,球路略低,落在果岭左侧的斜坡却冲力较大,由右向左画出一条十多码的曲线滚向旗杆,远看仿佛洞口有一股磁力把球吸入洞中。在场的人都看得清楚,唯独球童没看见,懵里懵懂地问:“球哪里去了?”

  “ 你开车去把球从洞里取回来,”我说,“我们在这里等你。”

  这次我获得一张漂亮的证书、一张去塞班岛和另一张去老沃旅游的免费机票以及酒店招待。我将证书摆在客厅博古架上,而机票则半年有效。

  我知道机票是跨国赌场抛出的诱饵,也知道Hole in one 并不意味着将要鸿运当头、暴富暴贵或者会遇上什么桃红柳绿。半年过去了,什么事都没发生。再有,我也终于弄明白,如我这般不稳定的业余球手,下次再想打Hole in one,千万别瞄着洞口,愈瞄愈没戏!

  我惶惑,难道不瞄准就有戏吗?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分享到:

更多关于 高尔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