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经济观察报:高尔夫世界日渐多极化 美国颓势初现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17:17  经济观察报

  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都是高尔夫球手个人在世界排行榜上名次的上下,而不习惯以“美国”、“欧洲”或“美国之外”之类的团队概念观察这个高尔夫世界,除了如日中天的伍兹和美巡赛,很多其他部分被我们忽略。现在,目光敏锐的观察者可以从这个长长的名单上发现一些端倪伍兹之下,已经是浩浩荡荡的欧洲军团;金字塔尖还是美国的,根基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非美国化”。也许,这是一个信号——在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很快,我们将和那些在赛场上内心翻腾的球手一起,进入一个“多极化的高尔夫世界”

  此起彼落的欧洲和美国

  美国:颓势初现

  2月25日,美国亚利桑那图森艺术馆

高尔夫俱乐部,最后一位还留在WGC-世界比洞赛赛场上的美国球手查德·坎贝尔,最终败给了南非选手伊梅尔曼。至此,在这个年度第一场世界高尔夫锦标赛的赛场上,美国人完全消失了身影。坎贝尔和伊梅尔曼之间的胜负并不是重大新闻,因为这还不是最后的决赛,赢家也仅能拿到第三名而已。第二天,冠军的角逐在亨利克·斯滕森(Henrik Stenson)和杰夫·奥格维(Geoff Ogilvy)——一个瑞典人和一个
澳大利亚
人——之间进行。这一次,是在WGC-世界比洞赛九年历史中,第一次没有美国人进入决赛。

  斯滕森最终举起了蓝色奖杯,这让他一跃成为世界第五,成为目前欧洲选手中世界排名最高的,在他之下,本年度共有14位欧洲选手进入了世界排名前50位,前20位的选手中更有7个是欧洲人。

  伍兹、福瑞克和米克尔森这三个美国人占据了世界排名的前三位,可接下来要数到第15位才能见到另外一名美国选手——霍威尔三世。一共有15位美国选手进入了世界排名前50位,而进入前20位的选手有6位。仅以世界排名来看,现在欧洲与美国的实力已经不分伯仲。

  一年前,美国队在莱德杯的那场失败,甚至已经不能用“实力相当”来形容。两年一度的莱德杯总是被看作欧美实力对比的风向标,欧洲队2006年不仅以平纪录的9分优势战胜了美国队,而且历史性地实现了三连冠。比赛结束后,队长伍斯南甚至发表豪言壮语:“欧洲可以组建两支队伍”。言下之意,欧洲人才济济,再也不用畏惧美国了。

  再对世界排名的构成进行分析,如果以32岁的伍兹为界限划分一个球员是否年轻,上述世界排名前50位的美国选手中只有两位“年轻选手”。与之相对,欧洲却有7位。这些选手无疑会在未来的高球世界中形成挑战美国的新生主力。

  昔日让全世界高山仰止的美国高尔夫,已经初显江河日下的趋势了。

  金钱买不到实力

  14位世界排名前50的欧洲顶级选手,全部拥有欧巡赛参赛卡,虽然他们不一定以欧巡赛为参赛重心,但在必要时仍会前往欧巡赛参赛。这将造成欧巡赛的一些常规赛所拥有的世界排名积分超过同一周举行的美巡赛常规赛。今年的阿布扎比锦标赛就超过了同一周的鲍勃霍普精英赛,尽管后者的奖金是前者的2.5倍。

  欧巡赛和美巡赛在世界排名上的地位是一样的,每一场正式赛事冠军的基本分都为12分。但因为美巡赛的奖金水平一直远远高于欧巡赛,才吸引了更多有实力的选手参加,致使欧巡赛的世界排名积分往往要低于美巡赛。现在,这一情况因为欧洲选手实力的加强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也是过去两年来斯滕森的主要战场在欧巡赛,仍能飙升到世界排名第五的主要原因。

  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于美巡赛的赛程改革形成了莫大的讽刺。美巡赛在2007年新推出的“联邦杯”原意是增加明星球员的参赛频率,加强赛事的阵容,可是西岸挥杆赛结束之后,美巡赛所面对的尴尬却是伍兹比历年的参赛数字都少,而赛季直到第七站

尼桑公开赛举行之时才算是达到了联邦杯设想的水平。

  美巡赛的僵局

  没有人会质疑美巡赛仍是当今奖金水平、竞技水平最高的职业联赛。最新推出的“联邦杯”也是高尔夫赛事历史上最重大而有创意的举动,可美巡赛仍无法打破由来已久的僵局:明星参赛的数量不够理想,一同竞技的次数不够频繁。

  出现这样的僵局,美巡赛只能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赞助商和电视台对高尔夫的热忱推动美巡赛奖金不断攀升,居高不下的奖金吸引国际明星的不断涌入。无论美国会否出现人才荒,国际明星都会冲击美国的本土球星。美国本土球星一直是美巡赛最忠实的支持者。与之相对,国际明星就肩负着支持本国高尔夫的责任,同时在海外高额出场费的吸引下,他们也会不时“叛离”美巡赛。世界排名前20位的国际球星绝大部分都有如是的先例。美巡赛杜绝任何出场费形式,虽然奖金高,但无法保证国际明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出场费成为其他巡回赛在夹缝中生存的筹码。

  国际明星不忠诚,本土明星不富裕,美巡赛只能无奈地落入了当前的局面。潜在的巨大风险是:谁会为那些阵容虚弱的赛事买单?举办一场美巡赛常规赛的预算高达800万美元,如果其收效还不及一场预算为300万美元的欧巡赛,试问谁会年复一年地投资?这或许可以解释国际高球赛为什么会走上穷途末路。

  人才凋敝原因复杂

  美国明星欠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年轻人后继无力。老一批明星年龄日长,新一批球员却仍无法脱颖而出,造成了美国人才的青黄不接。至于为什么美国新秀无法与欧洲新秀相媲美,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循环在作怪。人才经常是一茬一茬地涌现,就像浪潮一样,有波峰也有波谷。

  但仍然有更深层次的现实原因。美国大学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成为职业球员,这极大延迟了球员成材的时间。其次,美巡赛的门槛如此之高,再加上国际球员的不断涌入,使得一些美国选手刚开始职业生涯的时候只能在低级别的小巡回赛中谋生,缺乏必要的锻炼机会。一些小巡回赛奖金比较丰厚,美国球员难免会养成惰性,不思进取。另外一方面,为了有一天获得美巡赛参赛卡,他们也愿意留在国内打美巡赛的初级巡回赛。

  欧巡赛既有阵容强的比赛,也有阵容弱的比赛,形成了一个梯队。年轻选手可以在阵容弱的比赛中积累经验,同时也有相对容易的突破机会。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欧洲一些球手很早就辍学转职业,比如罗斯和加西亚。当他们已经获得丰富的参赛阅历之时,美国选手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

  欧洲选手很少把自己固定在本土参赛。他们表现出色时,可以到美巡赛上争取大笔奖金;而表现平平时,他们甚至可以选择亚巡赛和日巡赛。英国选手西蒙·戴森是典型的曲线成材。他在亚巡赛上夺取多个冠军,日渐成熟之后,又重新回到欧洲征战。

  话说回来,美国到今天仍是高尔夫的第一大国,人才的凋零也只是相对于以前而言。仅以单个国家而论,仍没有哪一个能与之抗衡。其市场的庞大和成熟决定了美巡赛能做到长盛不衰,也为高尔夫人才的孕育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市场有需求,人才培养机制健全,或许最新一批的球星会井喷似的出现,百足之虫尚能死而不僵,何况统治了世界高尔夫许久的美国。为了让整个高尔夫世界越来越繁荣,让所有的高尔夫比赛越来越好看,没有人希望美国就此衰败下去,比较而言,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委屈了许久的欧洲和高尔夫新世界的崛起。一个群雄争霸的高尔夫世界,才最有看头。(文/卢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2,9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