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课屡惹争议 小心高尔夫球闪了“精英”的腰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05日11:19 人民网 | ||
面对开设高尔夫球课引发的争议风波,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的回应更加耐人寻味:厦大以精英教育为己任。 朱校长认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一个主要任务是满足市场需求,但负面影响则是忽视了公益性,学生把追求金钱、追求“社会能给我什么”作为考虑的首要前提,而不是考虑“我能给社会什么”,简言之,是以功利实用为主导;认为大学需要精英教育,应
朱校长的回答很巧妙,不谈“贵族”高尔夫,而是以超越世俗与“实用主义”的姿态,将高等教育上升到更广义、更人文的高度与层面。一个高尔夫球,经媒体广而告之,等于是在为学校做免费宣传,很值!不过,朱校长可能不止是为了免费广告,他的“精英论”也很有卖点,挺唬人。但百密一疏。因为,精英与满足市场需求,二者并不对立。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精英的产生,首先要到实践中去磨练、开阔视野,逐步提升个人竞争力与影响力,最终成就于社会,脱颖而出。而倘若一个学子还没迈出校门,就贴上“精英”的标签,恐怕这年头也不好使。如果大学教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不“功利”,毕业就失业,脑门上贴着“精英”又能怎么样? 就在朱校长宣讲“精英论”的同时,广州市市容环卫局向社会公开招聘,13个职位竟引来286个本科与研究生争夺,一个销毁病死禽畜的职位,最终是一名暨南大学的环境工程研究生在“击败”了26个竞争者后方才获得。另一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的毕业生,因一直未找到合适工作而打出“陪聊牌”,在校园里引起议论纷纷。事实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算是名校毕业生,找工作也不是轻松易事。对于“大材小用”,有人归咎于大规模扩招,有人说中国已“人才过剩”;可用人单位与职场分析人士却指出,实际还是“学而难用”、“理论脱离实际”,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精英”学生太多了! “符合市场需求”在不同时期,蕴含的褒贬意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前两年,学校与某些专家常常倡导学生要面对现实,迎合市场,降低身段。在学生猛考证、狂求职后,又有人说这太“功利”、太“现实”。面对一些技能型中职毕业生的供不应求,不少大学并不反思自身课程与教学上的陈旧不足、专业设置上的一窝蜂,反倒热衷盖大楼,建豪门,高喊创“世界一流”,结果闹出盲目引进国际国内“水货教授”之类的笑柄。最近又冒出“高尔夫热”、精英教育的新潮,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高校改革怎么搞、如何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他们不着急,先整出点动静忽悠一下再说。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会不会打高尔夫、开宝马并不重要,况且这也不是“精英”必备的要素,也没听说过哪儿招聘高级人才要会高尔夫这一硬件。当前大学教育的关键是如何跟上中国改革的大潮,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为己任,全面改革教育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少玩一点高尔夫这样的花样,不然,名校毕业“精英”卖猪肉、串糖葫芦、当“陪聊”的新闻还会不断夺人眼球,那可比高尔夫球吸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