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新浪首页 > 高尔夫频道 > 高谈阔论 > 正文
评论:假如学高尔夫是为了打人更狠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13:03 光明网

  邓海建

  高尔夫女教练因买水果发生纠纷打晕商贩。身材瘦小的李女士操起一板凳朝程某头上抡去,令程某当场昏倒在地。据了解,李女士是一名高尔夫教练。“你下手怎么这么狠啊?”李女士回答:“我是一个高尔夫教练,教了好几年了。”(10月29日《京华时报》)

  逻辑上来讲,“高尔夫教练打人”这是一个个案,不具有推理的普适性,但是,在

  我们整个社会对高尔夫顶礼膜拜、大学教育对高尔夫趋之若骛的事实语境下,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价值反思的契机。《经济学家》杂志前副编辑诺曼?麦克里有一个简单而著名的“麦克里法则”——一旦明白我们正在做蠢事,就立即停止。在“高尔夫”和“精英”的逻辑判断上,我们一相情愿地混淆着必然和或然之间的关系、诡辩着价值判断对价值选择的先导意义——结果也是无非有二:一是把精英的行头弄来当成了精英的内里;二是狂热了精英教育却又被大众的真实实践所无情颠覆与解构。

  “假如学

高尔夫是为了打人更狠”,我想这个命题在我们不了解高尔夫教育与精英养成关系的前提下,还是充满着逻辑的可能的。我们依然记得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参加高校合作与发展论坛时介绍厦门大学对精英教育的认识和实践都谈到了高尔夫球课程的开办、中国著名的几所大学都在高尔夫课程开设问题上与精英教育缠绵过许久……问题是,我们真的搞懂了精英是什么吗?在猪的左边放只球,在右边挂个球杆,贴个“权贵倶乐部”的标签就精英起来了吗?怕只能叫沐猴而冠吧。精英不是一种物质标志、而是社会责任的累进与担责。任何社会,精英群体永远是少数人。当全社会都找到一条通往“精英”的大门的时候,不是这道门是幻象而已、就是规模化形式化的精英又成为新的民众的代称。我们对“精英”的迷恋,不得不说到中国漫长的封建传统社会中,氤氲不止的精英情结和精英文化:少数人得以在历史的中央集权下放大个人才能,成为推动历史的关键。但,随着社会竞争机制和甄选机制的民主、公平倾向的加剧,精英的形成和力道自然会更多元而减魅,譬如
意大利
社会学家帕累托就曾预言:精英群体要从底层吸收精英才能保持活力。而“底层”又如何打得起高贵的高尔夫呢?

  精英爱上了高尔夫,这本是小概率事件,就如同猎人等到了撞在树上的兔子——问题是,我们汹涌澎湃的“待兔”运动是不是太过搞笑和无稽了呢?教高尔夫的都能以打人出手狠为价值快感,抛开国际上对高尔夫“绿色垃圾”的争议不说,我们在没有构建自己的价值判断之前就热爱上了这个活动,是否太显匆忙呢?高尔夫本不教人打人,但是它被工具理性主义侵蚀之后,谁说不存在南辕北辙的可能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800,000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