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进入大学课堂 张晓春:中国大学也能出伍兹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06:5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 ||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作为中国高校最早接触高尔夫的一批人,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院长张晓春对于现实中国高球运动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记者在学院门口遇见张院长的时候,他一身标准的红色休闲球衣,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出绅士风度,一谈到高尔夫球便打开了话匣子----
成都商报:深大高尔夫学院是1995年创建的,当时高尔夫运动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很陌生,你们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创建这个学院的呢? 张晓春:中国第一个球场是1983年建成的,可以说高尔夫运动传入中国已经有23年历史了,1995年的时候高尔夫球虽然还不像现在那么受欢迎,但在深圳的高尔夫球场里已经明显感觉到这部分专业人才的匮乏,大部分管理者都是外国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市委市政府支持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学院,不过在舆论上这项尝试也曾遭到过不少非议,当时的影响不比这次厦大的小,而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 成都商报:主要是哪方面的困难呢? 张晓春:首先是师资力量,因为我们是中国首个高尔夫学院,没有任何经验,所以刚开始我们只能自己摸索,而且只是专科学院。到了后来,结合国外经验的同时考虑到我们自身情况,学院逐渐发展了起来,现在我们拥有3位教授,并将在明年开设自己的研究生点。 成都商报:高尔夫专业的同学发展方向如何? 张晓春:我们的专业课设置分为三方面-----俱乐部管理、草坪护理和球技。就业情况非常喜人,7届毕业生就业率都是100%,在高尔夫俱乐部或体育用品公司工作的同学不少,还有一些成为了职业教练。 成都商报: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培养出中国的泰格-伍兹? 张晓春(笑):我们现在的学生中有了职业教练,有了高球裁判员,就是没有职业球手,这确实比较遗憾。但老虎伍兹这样的人不是说想培养就能培养的,不过他也是在大学联赛里锻炼出来的,相信过个十年二十年,我们中国的大学校园也能出现伍兹这样的巨星。 成都商报:你对厦门大学把高尔夫球列为4个学院的必修课有什么评价? 张晓春:高尔夫球本身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我不确定厦门大学课程的具体设定是怎么回事,不过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动兴趣,不一定局限在篮球、足球或是高尔夫,如果是必修课的话必然会涉及到成绩问题,这可能会对那些不是很喜欢这项运动的同学造成影响。 成都商报:你认为会打高尔夫球就是精英了吗? 张晓春:打高尔夫球是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包括穿着、礼貌,一些国际商务的习惯在这项运动中都能得到体现,不过我不赞成“会打高尔夫球的就是精英”这样的提法。 成都商报:厦门大学兴建高尔夫练习场引起了不少争议,你有什么看法? 张晓春:首先,我不认为建一个练习场有什么不妥。现在大家似乎有些把高尔夫过于妖魔化了,我不赞成把高尔夫叫成“贵族运动”,它本身起源于苏格兰牧羊人的游戏,远比不上网球“贵族”,而现在网球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了。这其实跟我们这项运动的发展方向错误有很大关系,中国现在有300多个球场,几乎都是按国际比赛规格来修建的,这样的大投入能不“贵族”吗?而在美国有近3万个球场,大部分都是社区球场或是练习场,占地都不大,从老人到小孩,每个人有时间都能去挥几杆,这样的氛围下出来个泰格-伍兹不也是很正常的事了吗? 成都商报:你对中国高球运动发展现状有什么建议呢? 张晓春:高尔夫在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平民化,在深圳已经有两家公众高尔夫球场了,价格都很便宜,还有不少练习场,都在大家能够接受的价位,这样的条件让很多人都能接触到高尔夫,所以在深圳会打高尔夫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高尔夫不是什么“高而富”,它应该回归到健康运动的本质。也许有人会说,修高尔夫球场会占用耕地,我要解释一下,这里边可能涉及到某些人的违规操作,实际上真正修建高尔夫球场使用很平整的耕地反而不合标准,像深圳的10多个球场都是通过填海,使用海滩和荒秃坡地建设起来的,我们需要一个行业规范,禁止违规兴建高尔夫球场,这样才能让高尔夫真正成为大众都喜爱并且都能参与的健康运动。 明日本报继续推出“高尔夫走进中国高校”系列报道之四,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