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新浪首页 > 高尔夫频道 > 中国报道 > 正文
跟中国职业球员聊钱途 谋生手段打比赛还是做生意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09:45 《高尔夫》杂志

  Money Talks with Chinese Pros

  文/鲁勇 盛艳 叶颖聪

  “大哥”张连伟曾经说过,中国只有高尔夫职业球员才算真正的职业球员,足球、篮球等运动员都不能算。什么是职业球员?从小自个儿练球,练好了自个儿找比赛打,靠奖
金养家糊口,这才算职业球员。用流行的话说,就是个体经营,自谋生路,自负盈亏。照这个原则,那些从小进业余体校,组织上安排好教练,打好了能发财,打不好也能靠工资混口饭吃的运动员,算不上“真正的职业球员”。

  

高尔夫球员这个职业赚钱吗?答案毫无疑问,泰格-伍兹是全球最富有的运动员,每年收入动辙以千万美元计,不仅赚钱,还能赚大钱。但是,中国职业球员赚钱吗?靠什么赚钱?能赚多少钱?赚不到钱怎么办?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找到了数十位中国职业球员,跟他们聊了聊高尔夫的“钱途”。

  钱跟打高尔夫是什么关系?

  对于把打高尔夫当成爱好的你,对于把打高尔夫当游戏的老板们,钱不过是球场上的一点赌资:赢了请朋友搓一顿,输了发通牢骚,或者顶多摔杆骂骂娘。但对于职业球员,打高尔夫是他们的工作,或者是他们的生意:每场比赛都要投入,从报名费、机票、酒店到球童费,一个子儿都省不了;收入来源却只有一种,奖金;不晋级,投入的钱都打了水漂,一切玩完!

  第一代球员:黄金年龄没球可打

  中国高尔夫的历史虽说20多年。但对职业球员来说,从正儿八经有奖金可挣的比赛开始算,历史顶多只有10年。中山温泉球会在1984年建立之初培养的一批球员中,挺到如今还能靠打球挣口饭吃的,几乎没有几个。原因在哪里?不是他们不努力,更不是他们不热爱高尔夫。要知道,在他们学球的前10年里,根本没有职业比赛可打,赚奖金吃饭从何谈起?

  球手谭哥是这批球员之一。学了几年球,20出头留在球会打工。不上不下的职位,月工资从1980年代的几十元到1990年代的几百块,还得成天给一帮开奔驰、住

别墅的老板服务,心里哪是滋味。怎么办?谭哥跟朋友合作开过砖厂,“可是没赶上好时候,没挣着钱。”直到1994年,国内终于有了职业比赛,虽然奖金不高,谭哥还是毫不犹豫地转了职业。可奖金哪那么好挣?一年没几站比赛,还总是悬着,打了这场愁那场,吃了上顿没下顿。

  生活所迫,谭哥背井离乡,辗转数家球会。从球童主管、高球总监到副总经理,几乎全部做过。但身为职业球员,打球挣钱总是挥之不去的“心瘾”。谭哥不仅从未放弃练球,而且更加刻苦,开球打不远,就苦练短杆,曾经创造过连续9洞“一切一推”的杰作。最近两年职业比赛多了点,奖金高了点,可谭哥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早已过去。虽然身为职业球员,打比赛也只能算是管理球会工作之外的“业余爱好”,晋级了能保个本,打好点算是挣点外快。

  谭哥的经历只是与他同一代的绝大多数中国职业球员的写照。中国第一代球员中,完全靠打比赛活到今天的,只有一个张连伟。

  张连伟:十年坎坷,率先致富

  下面就来说聊聊“大哥”老张。

  去年国内某大型商业赛事,悬20万美元高额奖金,诚邀张老板参加。张连伟大力支持,热心前往。可在赛前发布会召开前一刻,组委会突然提议,大慈大悲的张老板,赛后能不能把你赢的奖金全部捐了。这可是流芳百世的功德啊!

  谈到这件事,张连伟面露愁色,哭笑不得。“他们真把我当成身价百万的大老板了!”

  虽是中国一哥,但张连伟十年职业生涯可谓“钱途坎坷”。1980年代末在珠海的球场里靠背包过活的日子就不提了,即使是1994年“跳槽”到深圳高尔夫球会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也只能靠着每月千把块的工资过日子。

  跟同一时代的球员比起来,张连伟成功的关键是他承认自己其它事情做不好,并且始终坚信“这辈子只能靠球杆吃饭!”1990年代的国内赛事很少,养不活自己,怎么办?到国外去打比赛挣钱是惟一可能的活路。

  据张连伟回忆,他第一次出国打比赛应该是在1995年初,刚转职业不久。马来西亚的一站小比赛,虽然成绩不错,第6名,但奖金才2000美元,虽说“连那一周的酒店费用都不够支付”有点夸张,但算上来回机票、球童费等开销,只赢2000美元奖金肯定是亏本生意。

  张老板没有放弃,找当时

东莞银利球会的老板梁先生借了2万港币,又去澳大利亚找了个比赛打。不得不佩服张老板的勇气,2万港元对当时的他来说,就是1年多的工资啊!可这次又赔了个精光。原计划连打4站,可3站之后盘缠已经花光,“没办法只好回来,不仅没赚到钱,借来的钱也全亏进去了!”

  张连伟的“钱途”真正出现转机,应该是在1997年以后。这一年,他的欧巡赛总奖金已达41694.00英镑,挣大钱谈不上,养家糊口、以球养球差不多够用了。进入21世纪,张连伟终于开始成为“率先富起来的一批球员”。2002年,张连伟成为首个获得日巡赛资格的中国球员,并在参加的22站比赛中18次晋级,拿下44214466日元的总奖金。

  仅从欧巡和日巡两大巡回赛的数据看,张连伟十年职业高尔夫生涯的税前总奖金收入至少不低于150万美元。表面上看,换成人民币超过千万,在中国绝对算得上“富人”。但职业球员打高尔夫,其实跟做生意一样。赚了钱首先要上税,国内比赛目前的税率是20%,国际赛事通常不会低于这个数,这么一算,两三百万就出去了。再刨去打比赛的成本,报名费、机票、酒店、球童等一应花销,张连伟十年的纯利润是多少,恐怕连他自己也算不清。

  总之,张连伟的十年职业生涯至少说明了一点:中国人能靠打职业高尔夫比赛养活自己,只要你玩命练球,练出点名堂。

  谋生手段:打比赛还是做生意?

  跟中国职业球员一块混久了,发现一条规律:凡是遇到上了年纪(40以上)的球手,大家见面打招呼,不是叫某某先生或某某大哥,而是戏称某某老板,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张老板”(张连伟)和“程老板”(程军)。

  张老板说过了,下面来简单聊聊程老板。

  程军是跟张连伟同一代的球员,1990年代中期,他俩还在深高做过多年同事。两人的命运和钱途都跟高尔夫脱不开关系,但走的路却截然不同。1997年,程军一举拿下VOLVO中国公开赛冠军,当时的实力和名气决不在张连伟之下。二人的区别在哪里?跟老张比,程军脑子更活,人缘更好,直截了当地说,就是更适合做生意,当真正的老板。靠打球活不下去了,怎么办呢?对当时的他来说,做点生意似乎是惟一选择。

  没跟程老板细聊过他的生意经。但圈里人都知道,程老板的提富通公司曾是著名品牌Titleist的中国区总代理,生意做得不算小,效果也不错。现在,程老板的生意更大了,身份也更多。主要身份是北京天安假日高尔夫球会总经理,还是球会的三个投资老板之一。此外,他还与澳大利亚著名教练合作,创建了“程军与凯尔高尔夫学院”,生意越做越大。

  总之,程军是中国高尔夫职业球员另一种谋生方式的代表。事实证明,职业球员,不靠打球吃饭,也能过得不错,只要你脑子活人缘好,并且善加利用。

  打比赛还是做生意?哪种活法更好,各人有各自的观点。但我相信,在可以从容选择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职业球员还是希望能靠打球谋生。程老板现在生意做得很成功,但去年VOLVO中国公开赛,程军又出山了。可见,年近四十的他还在想着操起球杆打比赛。做生意只是出于生计的无奈选择,在赛场上举起奖杯才是职业球员的梦想。

  第二代:僧多粥少,只能养活部分人

  2005年登陆中国内地的欧巡赛总共5站。中国球员最喜欢哪一站?不用问,肯定是汇丰冠军赛。观众喜欢汇丰,因为“老虎”伍兹前来捧场,但对球员来说,最迷人的是什么,“比赛不设晋级线,打了就能有钱赚!”——很多职业球员私底下就是这么说的。因此,内地5站欧巡赛,大家最看中的还是汇丰的参赛资格。

  可惜,“老虎”的光不是天天能沾,汇丰冠军赛也不是月月都有。即使来了,名额也就8个,还是僧多粥少。更多的时候,中国职业们不得不惨淡经营,掰着手指头过日子。

  第二代球员是目前中国职业球员中的主力军。与第一代比起来,第二代已经幸福很多。他们学成之日,中国或多或少有了职业比赛;挂靠在某个球会,工资三五千块,吃饭问题基本能解决,运气好的话,还能报销点打比赛的差旅费。然而,第二代球员面临的问题也更多。

  梁文冲是第二代球员的代表,目前也是经济状况最好的一个。1999年刚转职业那阵子,他就连拿数个国内赛事冠军,两三年之间,便在老家中山盖了新房买了车,迅速实现小康生活。但真正谈得上能挣钱的,也是在他考上日巡赛之后。2004年,梁文冲在日巡赛第一年的收入就达到21309186日元。但是,梁文冲的收入是建立在他扎实的球技基础之上的。对大多数中国球员来说,每月的口粮还是只能指望在国内举办的各种比赛。

  2005年,国内举办的非国际赛事总共6站,总奖金达到550万人民币(4站中巡赛共320万、UNI杯男子150万、君兰杯80万)。李超可谓目前国内球员中的佼佼者,2005年也通过这些比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两个冠军、一个亚军,6站总奖金收入超过40万人民币(税前)。在国内战场,李超可谓最大赢家。

  但对大多数球员来说,在国内打比赛赚钱并不容易。我请十几位球员给我们大致算过一笔参赛费用的账:国内赛事(在本城市举办的除外),平均每站至少开销人民币8000至10000万,包括机票、食宿、球童费、报名费等。也就是,一位球手如果打满2005年在内地举办的13站比赛,至少需要一个中巡赛冠军的奖金才能确保全年比赛收支平衡。

  而且,2006年能有多少站国内比赛能打,有多少奖金能拿,到记者截稿时止,仍然是个未知数。中巡赛计划2006年举办6站比赛,总奖金480万人民币,但截止2月初,能确定时间地点的只有4月份海南一站。

  出国打球:手中无粮,心中哪能不慌

  出国打比赛首先要过资格赛这一关。抛开球技不说,经济上的投入同样重要。张连伟、梁文冲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考上日巡赛资格,但层层递进的资格赛,仅参赛费用就是一笔庞大的开销,两人分别花了近20万人民币。近两年,张连伟还两次尝试考美巡赛资格,但均未成功,“投入太大了,去一趟至少砸进去20万块,考不上就血本无归啊。”

  国际赛事奖金既迷人又稳定,可竞争更激烈,投入和风险也更大。以2005年为例,仅在中国内地举办的国际赛事多达7站,总奖金高达1160万美元。但除了张连伟、梁文冲能保证较高的晋级率,其他球员基本上只能白白往里搭钱。

  如果真正走出国门征战国际赛场,需要的投入更大。张连伟和梁文冲给我算的出国比赛账基本差不多:东南亚地区赛事,平均每站约需2000-3000美元;欧洲赛事由于各项费用更高,约需4000-5000欧元。2005年,李超虽然在国内赛事挣了不少奖金,但如果把他到新加坡、文莱等国打的几站亚巡赛都算上,他全年比赛的总投入也超过40万元,刨去开销之后所剩无几。

  一个赛季结束,年终算账,下一年能打多少比赛,完全得靠上一年的收支状况决定。“比如我一年投入100万,要想赚钱,奖金必须超过这个数才能活下去,而且还得是税后。”虽为“中国一哥”,但张连伟经常抱怨自己太穷,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即使今年赚了钱,谁也不敢乱花,明年比赛还得投入。梁文冲告诉我,每年的奖金盈余,他顶多敢花掉三分之一,剩下的都得为下一年存着。

  金钱,不仅制约着中国球员到国际赛场挣钱和锻炼球技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在赛场上的发挥。

  中国球手遇到国际大赛为什么经常“集体失常”?这是近两年球迷们谈到最多的问题。打完汇丰冠军赛后,张连伟跟记者闲聊时表示,其中很重要一点就跟钱有关。大意是说,国外大牌球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举个例子,我跟泰格一组拼,同样面对跨水攻果岭。攻上去就把对手切了,下水呢?至少赔进去2万。泰格想都不会想,拿起杆就干了。我能不想吗?2万美金啊!”即使被公认打比赛极其投入的梁文冲,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球手也是人,拼到关键时候,每一杆可能都值几万块钱,不想是不可能的。所谓心态好不好,关键是看你怎么想,再就是看你敢不敢拼了。”

  跟球手们聊钱的间隙,偶尔会聊到足球。中国足球队,动则耗资百万出国集训或打热身赛,谈到这些,高尔夫球手们总是羡慕不己。作为从诞生之日起就彻底走市场化道路的中国高尔夫,不可能过多地依赖国家的投入。

  谈到赞助商的投入,张连伟半开玩笑地指着自己的T恤对我说:“你看我身上,还有这么多地方空着。可即使现在的几个LOGO,也都是洋牌子。作为中国球手,我也不希望老给外国人作广告。可人家老外认为我值钱,凭什么中国企业就觉得我不值钱呢?”

  羡慕也罢,埋怨也好,中国职业高尔夫的路,还得靠职业球手们自己去走。写这篇文章,也只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挣扎中的中国职业球手。

  (附表1)张连伟欧巡赛总奖金统计

  年度 总场次 晋级场次 奖金

  1995 3 2 3808.00(英镑)

  1996 3 2 6295.00(英镑)

  1997 9 5 41694.00(英镑)

  1998 7 5 15829.13(英镑)

  1999 8 5 43538.68(欧元)

  2000 7 6 84469.70(欧元)

  2001 6 4 42342.62(欧元)

  2002 5 4 25263.52(欧元)

  2003 6 2 147205.26(欧元)

  2004 12 9 130893.01(欧元)

  2005 12 11 121208.5(欧元)

  总计:78 55 594921.29欧元+67626.13英镑

  (数据来源:欧巡赛官网europeantour.com)

  (附表2)张连伟日巡赛奖金统计

  年度 场次 晋级 奖金(日元)

  1997 2 2 2622640

  1998 3 3 6201400

  1999 3 1 700000

  2000 1 1 937000

  2001 1 1 425000

  2002 22 18 44214466

  2003 20 19 32566251

  2004 13 6 7789666

  2005 1 0 0

  总计 66 51 95456423日元

  (数据来源:日巡赛官网jgto.org)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56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