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博览会四地各使奇招 展览会期待高水平竞争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09:14 中华合作时报-华人高尔夫周刊 | ||
□ 李村 每年三至五月间,中国高尔夫用品市场都会迎来消费旺季。为展示最新产品,许多厂家纷纷选择高尔夫展会作为自己产品的发布平台。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仅在这三个月中,就有广州、上海、北京、 香港等城市要举办高尔夫博览会,希望借此分得一杯羹。虽然高尔夫展会众多,但在模式上,仍需寻求突破。
四大展会 各出奇招 由于春季是高尔夫新品发布的最佳时机,各地纷纷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抢摊高球市场。 3月30日至4月1日的广州高博会大打海外市场牌。 将于4月1日至3日举行的上海高博会的最大亮点是将触角延伸到网络上。它们同期举办的“2006中国国际高尔夫网上展销会”为期一年,为参展厂家附赠了网络营销平台。这种传统现场展会与“网络展会”相结合的方式,使参展商获得了“买一送一”的高附加值。 相比之下,4月14日将在北京开幕的第5届中国(北京)国际高尔夫球博览会的品牌号召力更大。这一拥有5年历史的资深高博会,由于与美国灌溉协会、美国练习场协会、美国球场设计师协会、比利时高尔夫博览会等拥有良好合作关系,已经成为中国高博会中的第一品牌。由于得到了中高协的大力支持,在北京举办的这一高博会从规模到品质都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此外,该展会首次增设“美国专区”及“韩国专区”,这充分表明其对海外市场,尤其是对亚洲市场的开拓不遗余力。 5月19日至21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香港高博会,云集了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该展会将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增加新亮点。 缺乏新意 效果平平 虽然各主办方均力求打造尽善尽美的展会,但遗憾地是,除中高协等单位在北京主办的高博会以外的更多同类活动,参展企业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很难获得理想回报。如何使高博会求变创新,为参展商创造更多价值,如何让各地良莠不齐的高博会都向“北京高博会”看齐,这是一个摆在现实面前的严峻课题。 目前,中国高尔夫爱好者已达450万人,每周打球的人数近200万人次,而且每年还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中国已成为继日本之后的亚洲第二大高尔夫零售市场。由于时间、区域、费用的限制,一些高博会的规模、题材雷同,创新意识不足,对更多的企业参展缺乏吸引力。历史资料显示,2005年3月在广州举办的高博会只有80多家企业参展,观众不足9000人;去年10月的深圳展会情况更糟,观众人数少得可怜。 据中国高尔夫用品网市场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涉及高尔夫的企业多达1800多家,每个展会参展的企业大致只有七八十家,最多的也不超过130家,有的展会虽名为“国际展会”,但自始至终未见国际品牌的踪影。 一方面,中国高尔夫相关行业数字在递增;另一方面,中国高球展会的品质却不能迅速提升,这一强烈反差值得业内人士深思。 高球展会 征程漫漫 针对高尔夫展会数量多、质量差这一现状,有关专家建议: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对申办高尔夫展会的机构进行严格审批,充分考虑各城市的区位和高尔夫人口数量及构成,办2至3个有规模、有气氛,既符合中国高尔夫发展现状,又能在一定高度引导高尔夫产业向前发展的高球展会。 与高球展会相配套的行业论坛,也不应只把重点放在高尔夫球场的管理上,应该从产业的高度,从互利合作的角度,深入探讨包括球会管理、球具生产销售、最新行业发展信息、市场情况等业内关心的问题,另外还要从高尔夫文化层面去发掘深层次的底蕴。 只有经过理性的、健康的协调与市场运作,高尔夫展会才能爆发出其应有的魅力,才能将这块高尔夫市场蛋糕越做越大。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