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高尔夫频道 > 《假日休闲报·高尔夫周刊》> 正文

联盟杯喜忧参半 访中国职业巡回赛缔造者廖国智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09:31 假日休闲报·高尔夫周刊
联盟杯喜忧参半访中国职业巡回赛缔造者廖国智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明年赞助商情况好于今年

  GOLFWEEK:三年前第一次采访你,当时你曾经说,虽然联盟杯并不赚钱,但股东们对这一赛事一直非常支持。现在三年过去了,中国职业联盟杯看起来似乎仍然没有赚钱,那么誉智的股东们是不是还一如既往地支持联盟杯呢?

  廖国智:是的。我们的股东成员支持高尔夫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对他们来讲,拿出这笔钱赞助高尔夫并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当然,作为一个公司,我们不可能总是亏损下去,最终一定是要赢利的,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我们没有赚钱的情况下,股东们都还很理解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总的来说,这两三年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不错,无论是打球人口、球场数量还是产值都有所增加,但是,国内企业赞助高尔夫比赛的态度却没有根本上的转变,政府对高尔夫的态度也没有什么根本上的改变。因此,只有一些单一的大型赛事来到中国,包括VOLVO、BMW、Johnnie Walker,以及汇丰银行等等。这种比赛场面很大,质量也很高,但无形中却对中国的高尔夫产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在规模上拿国内的职业赛事和这些大赛做比较,但事实是:汇丰冠军赛的预算可能达到2,000万人民币,这笔费用可以办几年的联盟杯了。我们办联盟杯的初衷是让中国的职业球手有比赛可打,有锻炼自己的机会,单从经济实力上,国内赞助高尔夫的企业很少,因此联盟杯的规模是没办法跟这种世界级的比赛相比较的。

  GOLFWEEK:联盟杯05年的职业赛事在站数上有所减少,那么明年预计会有几站比赛?

  廖国智:联盟杯05年只有天津、北京(皇冠假日)这两站比赛,明年计划至少要办六站。誉智公司现在正朝着寻找年度赞助商的方向运作,只要年度赞助商能顺利谈下来的话,我们可以确保这六站都顺利办成。但如果年度赞助商谈不成,我们只能考虑减少比赛站数。

  GOLFWEEK:2006年联盟杯的赞助商情况是否乐观?

  廖国智:目前我们接触了几家赞助商,谈得也比较好。虽然现在还不敢说一定能谈成,但情况比今年和去年都要乐观。

  GOLFWEEK:目前除了联盟杯,誉智还有没有其它的经营项目?

  廖国智:有的。其实誉智也在慢慢尝试转型。在今年的赛事方面,除了职业赛事,我们还做了一些业余赛事,包括中远

房地产冠名的北京巡回赛、中国移动北京地区的一些培训和赛事,上海地区也办过一些业余赛事活动。另外我们也从事销售,代理一些品牌,还经营了几家专卖店。我们是想通过涉足
高尔夫
赛事以外的相关产业,来分担一下风险。

  GOLFWEEK:明年誉智工作的重心还会在职业赛事上吗?

  廖国智:我们的重心还是会放在联盟杯上,无论比赛多少,我们都一定会把联盟杯做好。其实我们今年做的业余赛事反响很不错,我们会争取把两边都做得很好。

  中巡赛与联盟杯各有分工

  GOLFWEEK:中国巡回赛已经正式启动了,应该说中巡赛和联盟杯的定位有相似的地方,那么,联盟杯又是怎么看中国巡回赛的呢?

  廖国智:我们会从两个角度来看中国巡回赛。首先,从球员的角度讲,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当然是件好事,而这也是我们创办联盟杯的初衷。但是如果单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看,联盟杯在招商方面就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而目前在中国,职业巡回赛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正是我所担心的。现有的市场并没有足够的空间让两个巡回赛来竞争。

  GOLFWEEK:中国巡回赛明年的赛程已经敲定了,也是六站比赛,那么誉智对此持怎样的态度呢?

  廖国智:联盟杯和中巡赛目前基本上是分开做的。中巡赛今年的赛事是世界体育集团出资来办的比赛,世界体育集团是实力很强的公司,但自己出钱办比赛对誉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只能通过寻找赞助商的方式来办联盟杯,一味地投资并不是长久之计。

  GOLFWEEK:未来几年,你对联盟杯有什么样的期望?

  廖国智:首先我希望将来所有欧巡、亚巡在中国举办的比赛都能纳入中巡赛体系,只有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巡赛。当然,联盟杯还是要继续扮演它的角色,即使将来中巡赛壮大了,联盟杯仍然有它存在的价值,所以,不管高尔夫市场如何变化,联盟杯还是会继续办下去的。我们对此也很有信心。

  GOLFWEEK:现在很多大赛都来到了中国,联盟杯出来的选手也有机会参加这种国际大赛,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廖国智:坦白讲,这些大赛对中国高尔夫的发展、对职业球员的进步所起到的作用其实并不大。因为国际大赛的参赛名额太少,中国有机会参加大赛的球手寥寥无几,欧巡赛能给中国选手的名额几乎都是个位数,亚巡赛充其量也只有不到20个名额。而这两年联盟杯跟亚巡赛合作的赛事中(如跟亚巡赛合作的皇冠假日高尔夫公开赛),我们都会为国内选手争取至少40个名额,让更多选手有比赛的机会。很多人认为,我们国内的选手水平不高,即使有很多名额,两天下来也基本上就被淘汰掉了。但是,在我看来,重点不在这里,而是我们的球员有没有得到参与比赛的机会,有没有积累到参加大赛的经验,这种经验对球手的职业生涯是意义非凡的,只有获得参赛的机会,才会有晋级的可能。去年,皇冠假日高尔夫上海公开赛上,我们只有10个选手晋级;今年的北京公开赛就增加到了12个。所以,只要我们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够表现出自己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锻炼目的。在亚巡赛方面,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只要是联盟杯加入亚巡赛的赛事,我都会尽可能地为中国选手争取多一些的名额,40名是我能承受的底线。

  GOLFWEEK:除了皇冠假日冠名的公开赛,有没有其它的比赛有机会进入亚巡赛?

  廖国智:有。我们目前也在通过其它途径争取承办一些比较大的比赛,如果时间上能够配合,我们还是希望能够跟亚巡赛合作。亚巡赛明年的赛事应该会有近三十场,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到合适的空当来操作大型赛事。

  梦想退休后去美国打常青赛

  GOLFWEEK: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赛事公司的掌门人都有做职业球手的经历,你也如此,那么,早年做职业球手的经历对你现在运作这些赛事有哪些帮助?

  廖国智:帮助很大,至少那些经历让我对高尔夫始终抱有热情。另外,我做赛事的出发点跟其它赛事公司的出发点也不太一样,我做事的时候会更多地考虑到球员的感觉。很多人只看到球员参加比赛,却并不知道他们所要面对的巨大压力。很多赛事虽然规模很大,奖金很高,但真正能从中赚钱的球员却很少。因此,我会尽可能地替球员考虑,为他们减轻一些压力。

  GOLFWEEK:你是台湾的职业球员,大陆职业球手的环境跟台湾的是不是有所不同?

  廖国智:实际上差异不大。国内的职业球手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高。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台湾职业选手打亚巡赛一般都是带两百美金就出发了,如果第一站没有赢得奖金的话,就根本没有旅费继续比赛了,因此,他们都是抱着背水一战的心情去打比赛的。国内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某些打得还不是很好的球手,也会有赞助商来支持他们参加比赛,这方面的条件跟以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中国高尔夫这么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相对优越的条件也会造成些不良影响,打比赛并不是最赚钱的,因此很多职业球手没有把真正的重心放在赛事上面,而是用更多的时间去教球,甚至陪老板打球,这样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并不是好事,既然做职业球员,就应该专心地练球,如果分心的话是没办法打好球的。

  GOLFWEEK:办高尔夫职业赛事很难,那么其中有没有什么让你很欣慰的事情?

  廖国智:当然有。任何事情都是有苦有乐。公司这些年的运作还处于亏损的阶段,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比较苦恼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如果公司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早就不做或者换人了。但我们公司比较特殊,首先股东非常支持,其次我们很看好高尔夫的发展,不想轻易放弃这个平台。我们毕竟辛苦了这么多年,对中国职业高尔夫选手的发展而言,联盟杯是一个最基本的平台。这几年,通过联盟杯的比赛,有不少优秀的职业选手涌现了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扮演了培训的角色,这是令我比较欣慰的地方。

  GOLFWEEK:你做高尔夫这么多年了,现在回想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触?

  廖国智:国内高尔夫(尤其是职业这部分)的发展因为政策的关系,比我想象的要慢得多。高尔夫目前毕竟是非奥运项目,所以政府并没有大力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反而被定位成特殊营业项目,并收取较高的娱乐税。中国高尔夫的起步本来就晚,这些客观因素对推广职业赛事则更是雪上加霜。我们本希望高尔夫能入选08年奥运项目,但最终也没有成功,现在就希望2012年能有机会入选。

  GOLFWEEK:能不能回过头来跟我们讲讲你和王军、贺平之间的缘分?

  廖国智:我们认识很久了,我最早在北京跟他们打球是在1992年的时候。当时我一年大概会来大陆两次,每次过来都会指导他们打打球。不只是王军和贺平,我跟很多老领导都很熟,组建誉智公司的想法也源于那时。当时在参加肇庆名人赛时,王军、贺平、我,还有辜仲谅、谢敏男凑在了一起,我们五个人就提出了一个想法,希望两岸能办一个类似莱德杯的赛事,于是,1996年就有了第一届海峡杯。为了海峡杯,我们成立了现在的誉智公司,并慢慢开始承办更多的赛事。

  GOLFWEEK:公司这几年的经营不太好,有没有想过放弃?

  廖国智:这种念头总是一闪即逝的。在很难的时候确实想过放弃,但一觉醒来,又完全没有那样的想法了。我从心里来讲还是很热爱这项运动的,有这个动力支撑着,就值得继续奋斗下去。1996年我开始做公司的时候,是有自己的规划的,我本打算做到48岁就退休,然后去美国打长青赛。我一直保留着职业球员的身份,就是想再回到赛场上。我今年已经50岁了,公司的运作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顺利,所以这个愿望要推迟了。

  (裴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95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