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元镇:谨慎的迂回谈中国发展高尔夫运动之路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3月02日16:17 新浪体育 | |
新浪体育讯 由中国高尔夫球协会主办、主题为“高尔夫球运动与赛事”的2004中国高尔夫运动发展论坛,3月2日在广州东方宾馆隆重举行。以下是嘉宾的演讲: 演讲者:卢元镇 职务: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卢元镇,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运动与休闲学系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社会学会副主任委员。在体育社会学、群众体育学、体育文化学、体育管理学等领域做教学、科研工作,论文、著述、译作达500余万字。任国家重点课题《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课题组成员,总报告起草人之一,全国社会体育系列教材执行主编,全国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群众体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前言 当现代高尔夫球重新传入中国,再次点燃人们对高尔夫球热情的时候,没有想到它受到的欢迎和遭遇的抵制同样强烈。于是,人们对高尔夫球的需要和社会给它提供的环境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一、目标、效率、儒雅:高尔夫运动的社会符号 高尔夫球运动要表达的三个基本概念是目标、效率、儒雅。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符号,高尔夫球的社会定位无疑应该是中产以上的社会阶层,因为它兼有了竞技与谋略的两个特征。又由于它对环境的特殊要求,成为人们逃避城市生活、回归自然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选择。 二、游戏、竞技、休闲:高尔夫运动的文化逻辑 高尔夫运动始于民间的、粗放的游戏,属于命中类的游戏。 市场经济把一切都规范化和标准化了,以便于流通。 还必须说明的是,高尔夫球活动具有成瘾性,这项运动的胜负具有较高的必然几率,同时它也容忍了适度的偶然性,成为可以竞技比赛的项目,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活动。 当高尔夫进入竞技运动的文化发展阶段,分化成两支,一支向精英化方向挺进,而另一支转为高雅的休闲方式,高尔夫球运动成为支配余暇时间最好的方式之一。 三、平民、贵族、回归平民:高尔夫运动的社会轨迹 高尔夫球运动也同样经历了从平民中产生,知识分子的介入,给它赋予文化内涵,升格为贵族化享受,又最终回落到大众普及型运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推进速度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直接有关。 在我国,正在浓缩这一过程。从贵族化享受“软化”成大众活动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时间积累和文化积淀。 四、一只难以在中国落地的高尔夫球 土地问题是中国经济最敏感的问题。而对“圈地运动”的批判,最有说服力、最少争议的就是高尔夫球场。 高尔夫成为贫富差距的社会标志,在社会出现动荡的时候,足以成为一种口实,足以酿成事端。 除此之外,文化类型的冲突对高尔夫球产生的偏见,意识形态的差异对高消费生活方式的抵触,社会腐败的铲除对高尔夫的怪罪,都对高尔夫球在中国的落地形成离心力。 于是,中国的政治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对高尔夫球的抵制。 五、高尔夫球必会在中国落地 然而,中国对高尔夫运动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多元文化形态的形成,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高尔夫球自身的文化魅力等。 六、高尔夫可以在中国“软着陆” 高尔夫球在中国着陆需要足够的耐性和毅力,遵循以下原则:地域选择的政策性;社会人群定位的准确性;推广方法的合理性;高尔夫比赛的多层次性;高尔夫文化教育的紧迫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