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与商业:台湾女老板的大陆生活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2月17日12:49 南方体育 | |||
特约记者但华香报道 20年前,她开始在台湾做高尔夫球头生意;10年前,她第一次来祖国大陆考察市场;5年前她把在台湾的高尔夫工厂全部挪到了大陆;5年后的今天,她50岁了,依然早出晚归,满腔热情,欣喜地看到祖国的高尔夫市场日新月异,她就是这家高尔夫用品厂的女管家,四个孩子的母亲,她叫张碧香,不过周围的人和员工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苏太太”。 从台湾到大陆 苏太太出生在高雄,是家中长女,有一弟一妹,从小她勤奋努力,善于捕捉机会。70年代,台湾就有人做高尔夫买卖了,80年代初,高雄做高尔夫球头的生意人逐渐增多,她成为这批新兴商人中的一员,在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后,1992年,应对市场变化,她转型做高尔夫球袋生意,做球袋一晃就是10年。 “哎呀,好可怕哦。”想到第一次来大陆考察市场的情形,她就不寒而栗,现在的工业园区在当时一片荒芜,出行非常不方便,而且时刻还有人身安全方面的顾虑。90年代初期,祖国大陆的高尔夫市场还非常稀薄,只有少量外商才消费得起。随着政策的逐渐开放,台湾商人和大陆的往来越来越密切,苏太太当时就认准大陆高尔夫市场,相信10年内市场肯定会大幅往上走。在做了必要的准备后,1997年,苏太太认为时机基本成熟,一举将其台湾的工厂全部挪到大陆,专做高尔夫球包。1998年和1999年,她率队一股作气,连打两年胜战,获得大丰收,为在大陆业务的稳定和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培训与教育 在来回工厂的路上,苏太太经常看到一些孩子们趴在马路上写字,她会上前过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工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有的连九九乘法也写不过来,“只能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地教呀。”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文化水平,她想了很多办法调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在兼顾生产的同时,鼓励大家多学手艺,多练本领。可惜,有的员工培训后,因为稍高一点的薪水就跳槽了,这种现象在其他企业也相当普遍,让老板们十分头疼。尽管如此,苏太太还是积极进行人才培养,尤其是对公司忠诚的员工,下力气进行特殊工艺等技术方面的栽培。 她和老公,对四个孩子的教育从未懈怠,老大在美国读MBA,老二日本留学归来,老三老四是双胞胎,兄弟俩刚当完兵,在洛山矶读大学一年级,四个孩子的念书,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小儿子对大陆的高尔夫市场非常有兴趣,这对我们这一代人做高尔夫是个鼓励。”苏太太欣慰地说。 “短短十年,发展得太快了!”苏太太亲历了十年来大陆高尔夫市场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现在,在高尔夫球场里打球的中国人逐渐地多了起来,在练习场里学球的中国人就更多了。十多年前和苏太太一起在台湾做高尔夫生意的一批同乡,也纷纷在大陆投资办厂,继续做高尔夫,来大陆之前,他们中的将近70%在台湾也是企业老板,30%是高尔夫方面的专业技师,他们把高尔夫的经验带到了大陆,把事业带到了大陆。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