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棋史话:春秋战国时期 举棋不定不得胜

中国围棋史话:春秋战国时期 举棋不定不得胜
2019年02月18日 06:30 新浪体育综合
孔子孟子都曾批评围棋 孔子孟子都曾批评围棋

  原文载于198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围棋史话》,作者:见闻。

  第二章:出现了围棋高手的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节:举棋不定不得胜

  围棋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出现了许多下棋高手,而且引起诸子百家的注意。春秋战国正值我国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确立之时,诸子百家各执己见,到处游说,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十分风行的围棋开始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出现,或褒,或贬:或以围棋为例,或直接论述围棋。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围棋的理论开始形成。这对围棋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阶层最初是瞧不起围棋的。孔夫子在《论语》里说:下围棋的都是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贤人达士的。〔注三)他把围祺看做无聊消遣的东西了。他的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以后有人攻击围棋时,常说些类似的话。

  孟子师承孔子,在这方面持同样见解。他曾说:“下围棋的人嗜好饮酒,甚至能够不顾父母养育之恩,不尽孝敬之义。”他把下围棋算作五不孝之一。〔注四)和孔子不同的是,他不认为下棋可以“无所用心”。《孟子》里有这么一段话:

  “学习围棋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立足的一方并致力于攻克对方,就不能领会围棋的精髓。”(注五)

  这里,孟子不仅承认国棋是门深奥的艺术,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学会,同时又指出这种奥秘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当时提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以后,棋的地位逐渐提高。《关尹子》里指出:“射箭,驾车,操琴,学棋,没有一件事是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注六)显然,固棋这时已提高到与射箭、驾车、操琴同样的地位了。

  围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规律也慢慢被总结出来,《尹文子》一书中写道:

  “象围棋这样以智力取胜的游戏,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与收,主动权都在我。”〔注七〕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尹文子能够提出主动权问题是很难得的。主动权在围棋实战中作用重大。到今天,始终掌握棋局的主动权依然是每一个围棋爱好者必须牢记的。

  “举棋不定”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定,不能决断的状态。这个成语是和围棋联系在一起的。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左传》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话:

  “下围棋而举棋不定,不能战胜对方。”〔注八)

  太叔文子总结出一条普棋的重要经验,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果断,犹犹豫豫者必输,“举棋不定”四字,简洁,生动,形象而且准确,它和围棋一起流传下来,并超越了国棋本身,成为人们的常用语。

  太叔文子的观点影响深远。汉代马融的《国棋赋》和应玚的《弈势》,明代张拟(一说张靖)的《棋经》,都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春秋战国时,出现这么精粹的围棋理论,出现如弈秋那样的“通国之善弈者”,这在围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围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注三)《论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注四)《孟子》:"博弈好饮酒,不原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注五)《孟子》:“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注六)《关尹子》:“习射,习御,习琴,习弈,终无一事可以一息得者。”

  〔注七)《尹文子》:“以智力求者,如弈棋,进退取与,攻劫收放,在我者也。”

  (注八)《左传》:“弈棋举棋不定,不胜其偶。”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