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超棋谈(二) 关于《敦煌棋经》的形式与内容

林建超棋谈(二) 关于《敦煌棋经》的形式与内容
2017年12月30日 11:50 新浪综合
2016年7月5日,林将军在观战於之莹下多面指导棋 2016年7月5日,林将军在观战於之莹下多面指导棋

  来源:弈客围棋  作者:蓝烈

  2016年7月5日晚,2016女子围甲敦煌专场第7轮比赛结束后,前总参办公厅主任、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林建超将军在敦煌山庄“凉州别院”接受了新浪记者的专访。林将军定义《敦煌棋经》为中国南北朝围棋的黄金时期发轫的围棋经典理论的现存最早的实物文本,后世唐宋元明清,如《棋经十三篇》等围棋理论著作的体例也是沿用《敦煌棋经》的范式,几无二致,所以《敦煌棋经》的价值不啻为围棋的《圣经》。如何解读《敦煌棋经》,尤其《敦煌棋经》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林将军旁征博引,纵论围棋大系,以下为专访林将军的实录。在必要的部分,酌情加以注释和解读。

  《敦煌棋经》的形式和内容

  《敦煌棋经》开创了“棋经”内容的基本格式。实际上是为《棋经十三篇》做了重要的准备。换句话说,《棋经十三篇》的内容、形式、格局,都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敦煌棋经》。这一点,你只要对一对就可以发现。只是《棋经十三篇》更系统、更完善、更准确,但很大程度上是从《敦煌棋经》延续下来。《敦煌棋经》的篇目,如“诱征”、“棋制”、、“图势”、还有“棋病法”,所有这些内容,实际上开创了什么呢?就是按照围棋博弈的根本性问题,围棋特征的根本性的元素,围棋需要注意的重大的原则、法则,《敦煌棋经》是按照这些来分类和表述的。这就已经具备了围棋理论经典的基本框架,即“棋经”的基本框架,而后世的棋经基本没有跳出这个框架。尽管内容、语言、思想、法则等等方面更丰富了,更完善了,但所遵循依然是《敦煌棋经》开创的框架。也就是抄录《敦煌棋经》时期,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围棋,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相当高水平的理论体系,《敦煌棋经》就是其集大成的体现。

  《敦煌棋经》又一重大贡献是,把当时人们所能认识到的围棋之道、围棋之理、围棋之法则记录下来了。虽然,只有一卷,但是载录了非常宝贵的围棋思想。比如说,对围棋的解读,当然“法天法地”在《弈旨》里就已经有了。当然,《敦煌棋经》是讲得更形象一些,而且已经讲到三百六十一,只是出现笔误写成三百一十六。此外,《敦煌棋经》还讲到了“棋之大体”,就是要顾全大局,因此要“审局”。这些观点即使现在看来,也是一个字都改不了。《敦煌棋经》还记录了围棋的很多术语,比如“立二拆三”、“立三拆四”,也就是这些术语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敦煌棋经》还明确记录了有汉图十三式、吴图二十四盘。也就是当时已经有了棋谱的概念。

《棋经十三篇》《棋经十三篇》

  注:《棋经十三篇》的篇目为序、论局篇第一、得算篇第二、权舆篇第三、合战篇第四、虚实篇第五、自知篇第六、审局篇第七、度情篇第八、斜正篇第九、洞微篇第十、名数篇第十一、品格篇第十二、杂说篇第十三、跋,形式基本沿袭《敦煌棋经》。

  《敦煌棋经》部襄篇第七,其实抄录的是一部亡佚棋书的序,作者发“宏愿”修一部棋法:“余志修棋法,姓(笔误,应为性)好手谈。薄学之能,微寻之巧。凡名势者, 分为四部,部别四篇,而为成帙。乃集汉图一十三势,吴图廿四盘,将军 生煞之能,用为一部。乃集杂征持趁,赌马悬炮,像名余死之徒,又一部。非生非死,持劫自活,犹犹生生之徒,又一部。花六聚五直持,又为一部。依情据理,搜觅所知,使学者可观,寻思易解。虽录左人之巧,不复更寻,依约前贤粗论云尔。未敢用斯为好,唯以自诫于身,岂或流传以备亡也。”

  南北朝围棋之盛,通过这篇序可见一斑。“非生非死,持劫自活,犹犹生生之徒”,几乎是当世民生之写照。

  《敦煌棋经》的理论特点,“以兵论棋”

  而《敦煌棋经》最大的特点是“以兵论棋”。也就是按照《孙子兵法》、按照古代军事战略的观点来解读围棋。中国围棋的著述从第一篇,也就是从《弈旨》开始,一直到以后的“五赋三论”、《敦煌棋经》、《棋经十三篇》,最后到明清季,所有围棋著述的序、跋,全部“以兵论棋”。围棋不谈兵,就等于是没沾到边。这个现象,非常奇怪。可是,当今的围棋研究者基本都忽略了这一点。而我的研究结论是,围棋最初的形态就是模仿军事的智力游戏,不是占卜、观象类的工具、道具。围棋,一定要明晰一个概念。围棋之所以叫“围棋”,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两个平等、独立的头脑,通过棋盘上运作棋子,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出胜负的智力博弈活动”。它的前提一定是平等的,而且是对抗的,是要分出胜负的。占卜是什么呢?是单向诉求,是人对神的诉求,不是人和神的博弈。诉求是不可能平等的,而博弈的前提必须是两个平等的头脑,所以关尹子说:“两人奕相遇,则胜负见”。这句话太重要了,实际说的就是围棋的特质。

军中围棋军中围棋

  注:《棋经十三篇》序,《传》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桓谭《新论》曰:“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家之类。上者远其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以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春秋而下,代有其人。”则弈棋之道,从来问矣。今取胜败之要,分为十三篇,有与兵法合者,亦附于中云尔。

  围棋所附会,一直以来都是宇宙、哲学、天地、人生、自然,但林将军直言围棋是“军事博弈思想”的产物,而中国古代围棋理论,从来都是紧扣“类兵法”。林将军推崇“两人奕相遇,则胜负见”的见地,因为直指了围棋博弈的核心。

  关于围棋的起源

  “围棋的起源是占卜”,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围棋就是围棋,围棋只能起源于智力博弈游戏。唯物辩证法讲“量变导致质变”,讲一个“临界点”,占卜、观象、经纬、测绘这类工具,只有产生了战略博弈思想的前提下,出现了博弈的形式和规则的前提下,才能质变为围棋。中国围棋文化为什么从头到尾“以兵论棋”?因为围棋就是军事博弈思想的产物,纵横线上用石子、木头、骨头表示双方军事布置,或者占卜类道具方便用来表现军事博弈思想的时候,或者用作智力博弈游戏的道具的时候,才会具备围棋起源的前提。

  总之,围棋在中国,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从头到尾“以兵论棋”。如果读了中国古代围棋的论述,你会发自内心地想:“中国古人怎么一天到晚就想打仗?”其实古人不是想打仗,而是围棋本身就有这些特质。所以围棋最简单、最原始的时候,应该就是博弈的工具,然后逐步发展成现在的围棋。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河图洛书

  林将军认为上古天文、占卜类工具不是围棋的直接起源,这类工具、道具量变为围棋之前,缺一个“质变”的关键环节,就是战略博弈思想的产生和智力博弈游戏雏形的出现。即围棋的起源是早期最原始状态的智力博弈游戏,而着这些智力博弈游戏可能方便借用了占卜、天文类的道具,但这些道具不是围棋的起源。而军事博弈思想是围棋被发明的根本的推动力。

  《敦煌棋经》同时也是优秀的古代战略著作

莫高窟第17号窟和出土经卷莫高窟第17号窟和出土经卷

  《敦煌棋经》在内容上,如围棋的博弈之道、围棋的博弈术语和概念、围棋的博弈规则,以及理论的来源,其最大的理论特征就是“以兵论棋”。只要研究《敦煌棋经》,谁都不能忽略这一点,即里面有大量的《孙子兵法》的思想。《棋经十三篇》开篇就说,“我有类兵法”。即围棋的原理和军事的原理可以互相佐证,所以用“类兵法”写棋让人容易理解。总之,“以兵论棋”和“以棋论兵”形成了中国围棋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总归呢,我们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对《敦煌棋经》的价值、特点,以及影响,分析研究中事业还不是很开阔。包括占有的资料也不是很全面。更重要的是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敦煌棋经》,直到60年代伦敦大英博物馆把斯坦因偷去的经卷拍成微缩胶卷送给中国后,《敦煌棋经》的内容才被披露。《敦煌棋经》1899年出土现,但英国人不知围棋为何物,结果整整被搁置了半个多世纪。没人研究、没人发现,也没有人使用。《敦煌棋经》是现存的、最早的实物的围棋著作。因为《敦煌棋经》出土,我们才得以了解到后世五百年《棋经十三篇》的思想体系在南北朝时代已经形成,是围棋发展、围棋繁荣、围棋成熟的集中体现。最后我还总结一点,《敦煌棋经》和《棋经十三篇》,即是围棋的经典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战略著作。

新浪体育公众号
新浪体育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体育资讯、趣闻和视频,更多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sports)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