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昌期的围棋人生(二):上海棋缘 天外有天

2017年10月18日11:01 新浪体育
应昌期资料图

  二、上海棋缘

  1932-1936

  三十年代的大上海华洋并处,流光溢彩,种种繁华自不待言。十五岁的应昌期却要孤身一人,在这十里洋场打拼。他的使命还不止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不久后,他的弟弟也离开家乡,在上海找寻工作。作为长兄,照顾扶衬之责当然要一肩挑起。

  在父亲托付之下,应昌期进入应星耀好友陈润水任行长的统原商业储蓄银行打工。统原银行1932年刚刚成立,规模不大,应昌期住进地下室,没日没夜地搬运货物、打扫房间、装订传票……一桩桩从最基础做起。在高级职员鲍英甫的指导下,记账、轧账等业务也暗自学习。直到一天,晚上装订好会计传票的应昌期看到一位还没下班的银行主管,这位主管因为账未做拢而无法回家,应昌期主动帮他拢账,清清爽爽。勤快聪明的小孩子谁人不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应昌期深获信任,被破格提拔为正式行员。不仅从地下室搬了出来,后来甚至月、年决算都由他一人完成。

  统原银行位于著名商圈上海天津路,左近就是灯光鬓影的销金窟,少年应昌期却有着过人的定力和执著。初到上海,夙兴夜寐,等站稳了脚跟,闲下来时的娱乐仍然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小提琴、网球、绘画试过一遍,发觉与己不合,他不惜徒步六公里拜访住在四川北路的书画名家赵叔儒,多次程门立雪,终于感动了这位“二弩老人”。从此应昌期“搭11路汽车”(两条腿走路)往返于赵宅,练习书法、金石,卓有大成。

  真正看到一片天地的是围棋。在慈溪无敌手的应昌期,到了三教九流毕集的大上海,在围棋上终于明白了“天外有天”的道理——他与民国数得着的名手魏海鸿有过一次较量,受四子依然大败。这盘棋发生于何时何地如今已不可考,但应昌期下一回与大陆围棋最强手见面,要等到五十年以后了。

  棋艺上的挫折倒在其次,偶尔流连上海各地棋社时的感官对比,才是影响了应昌期一生围棋观乃至价值观的重大事件。随着国力衰颓,棋道不彰,流入民间的围棋在中国渐成茶馆里的一种赌具。下棋时吆三喝四,或蹲或站,抓起一把棋子两手来回搓弄,甚至边下棋边吃排骨面等等行为,令少年应昌期痛心疾首。而在日本人开办的棋馆中,棋具规格统一,棋书印刷精美,对局礼仪严肃,对围棋的尊重体现在各处细节。应昌期是有着极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人,“做人、做事、下围棋,都要有品味、有规格”,“为什么日本人做得到,我们中国人做不到?”“未来一定要改革围棋、发展围棋”这样的理念,在他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其间,应昌期读书阅报,了解到围棋的最新动态。东洋岛上,有位福建籍的中国棋手吴清源战绩彪炳,举日本所瞩目。而围棋在日本赢得社会关注的重要途径,就是新闻界的广泛介入。同时,《读卖新闻》依靠主办并连载吴清源对战本因坊秀哉的“三三·星·天元”之局销量猛增,可谓双赢。年少气盛的应昌期想通此节,立即提笔为上海《新闻报》写信,建议其举办新闻棋赛和开设围棋专栏。据记载,这一建议得到报纸主笔的赞赏,前者虽因现实条件所限无法成真,但围棋专栏的确从此出现在了《新闻报》上。

  值得后人玩味的历史记录还有,在上海统原银行工作的时期,应昌期不时拜访位于四川北路的内山书店,阅读、浏览日本围棋书刊。作为内山完造、内山美喜子夫妻在上海开办的日文书店,内山书店以与鲁迅的交谊在中国闻名。三十年代,鲁迅出入内山书店数百次,不知道应昌期与鲁迅是否有过一面之缘?

  鲁迅先生于1936年辞别人世,应昌期在上海这一段长达四年有余的“学工”生涯,也要走入尾声。促使应昌期改变生活状态的原因,是他结婚了。

标签: 围棋应昌期围棋人生

相关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

推荐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