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定段赛之痛:比高考难十倍 成本15万还需运气垂青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11:14  东方体育日报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张晓露

  我始终认为,我的一生会在奔跑中度过。

  “你快,我就得比你更快!安于现状不可能进步,你只会在奔跑中被淘汰!”父亲的话如一声惊雷炸在我耳边。那时,我正满足于自己的学习成绩,丝毫没有危机感与压力。父亲的话喝醒了我,我注定,要——奔跑一生!

  围棋,大概是我所离不开的永恒的话题,也是我认为我最值得为之飞奔的目标。想来有些遗憾,我起步比别人晚了许多。但这又不遗憾,正因为如此,我才会朝那些在起跑线便遥遥领先的人拼命地狂奔,才有今天我与他们的齐头并进!正因为如此,我才有了奔跑的动力,我才知道:如果我不奔跑,我就会被落下,被淘汰,我就会出局!正因为如此,我才有了人生的信念:你快,我比你更快;你强,我比你更强!

  如今,中考如一辆重型坦克一步一步朝我碾来。我或许要暂且停止对棋的奔跑,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次通过人生重要跨度的奔跑上来。我清楚,周围的人都在飞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恨不得插上翅膀和他们较量。奔跑,奔跑,再奔跑,在众多奔跑的人流中全力跨越中考这一门槛。

  曾有人问我:等你考上重点高中,上了重点大学,你还有什么目标?我说:“我要拿世界冠军。”他又问:“那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呢?”

  我回答——奔跑一生!

  何天凝

  这是一篇名叫《奔跑一生》的初中生作文,作者是河北棋童何天凝,在所有冲刺中考的优等生中,这样质量的作文可能不少,但是在业余棋界,这篇短短的文章却独享盛名——与之吻合的是,能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轻松地考上省重点高中的何天凝,在刚刚结束的定段赛上却以微弱的差距再次和职业段位擦肩而过,为着定段的奔跑还将继续……

  有过何天凝般类似经历的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想让孩子上天堂?让他定段去!想让他下地狱?也让他定段去!

  休学三年 读书成了“绊脚石”?

  无论是棋界的领导如陈祖德、华以刚等,还是普通的教练如吕国梁、谢裕国等,提到棋童定段都会为一个话题嗟叹不已,那就是棋童该不该放弃读书。这个话题在棋界可谓老生常谈,但近几年却变得越来越现实,而且也越来越沉重……

  孩子三年没上学!

  这次定段赛上一个11岁的男孩惹人注意。他叫杨振哲,来自辽宁锦州。5岁时开始学棋后,杨振哲的父亲杨永铁便让儿子退出幼儿园,进了围棋学校。去年夏天,杨永铁更想向儿子就读的吉庆小学提出申请休学三年的请求。所幸当时杨永铁允诺儿子回学校参加考试,而且“保证不拖后腿”,结果两次考试杨振哲都是班级前五名。

  但此事已引起锦州市教育局的震惊,相关领导表示:学生休学最高期限是一年,而且需要病休等理由,而根据法律,家长让孩子放弃学业将受到处罚。他指的是《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40条的规定:监护人经批评教育仍拒不送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的,可视具体情况处以一定罚款,情节严重者可行政拘留。教育局已经表示不排除强制孩子复学。但已经下岗的杨永铁则表示将坚持到底,而且有意于9月带孩子赴北京学棋。

  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棋界强烈反响,就连两度夺得世界冠军的马晓春也谨慎地提醒:“最后这条路到底通往哪儿不是我们好预测和评价的。”

  学棋学业难两全?

  比起杨振哲,上海的王玮应该算是幸运的,因为直到他入段为止,总共只牺牲了一年学业,在他离家北上时,父母还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年级的教材,过年回沪的时候也恶补了一阵。

  湖北少年蒋辰中也有特殊性,他所在的武汉棋院阮云生道场也聚集了一批很有实力的棋手,使得他在学棋的同时不用远离家门,他所在的重点高中学业也得以勉强保证。一次在比赛中遇到谢裕国老师,他高声说:“你们记者应该好好写一下,我们学校学棋的孩子有四个现在考上了北大,学棋和学业完全可以不冲突。”可惜的是,他们只是“幸福的特例”,在他们身后,在北京的道场,更多的是为了跨过职业棋手的门槛,早早把学业丢尽的孩子……

  在定段赛现场,你可以看到一些甚至只有八九岁的孩子扬着头说:“我现在不读书!”由之产生的痛,远胜于看见他们捧着段位证书的喜悦。

  无奈之下抬升门槛

  “现在的竞争是这样激烈,当一个孩子放弃读书,取得比别人更快的进步时,马上会有第二、第三个孩子跟着学,接下去就是二三十个,几百个几千个……但是,每年入段成为职业棋手的就那么20个,剩下的几百几千个孩子该怎么办?”一手创建了国少队的陈祖德一再呼吁要在定段选拔的同时对那些坚持学习,学业和棋艺都很出色的孩子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一直从事具体工作的“大管家”、中国围棋协会秘书长华以刚则把解决这一棋界元老们普遍的担忧落实到制度上:“我们现在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定段的门槛,我们是希望把定段的最高年限从17周岁降到15周岁,这样的主要目的是,15周岁还定不上段,你就死了这条心,这个时候回去读书还来得及!”

  或许是棋童和他们的家长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这一措施一露面就引起广泛争议,有人甚至干脆提议连目前的17周岁限制都一并取消,使得这一改革措施进行得非常谨慎——这次定段赛,只是把其中两个名额“分离”给15周岁以下的棋手,但棋协人士透露,目前已经确定,明年这一调整的幅度还会加大,直到彻底抬升门槛为止。

  但制度的变革只是一种善意的能动,如果从8岁开始就远离书本,15岁回到学校的他们,还能对读书感兴趣吗?现在上海等地的高校都对棋手有优惠的招收政策,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特招生就算毕业了,在求职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狭隘性,今后人生的关口,他们又能怎么过呢?

  职业棋手 挣钱的只有72个

  关于读书和下棋的选择不仅在定段前存在,在成为职业棋手后,矛盾也许会更尖锐,因为这些刚入段的棋手马上要面临一个问题:是继续放弃学业,打国少队、找俱乐部,寻求职业的道路?还是转头去读书?恐怕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这也是北京的各大道场在吸纳冲段棋童的同时还拥有一大批暂时“没有着落”的职业棋手的原因。

  最近夺得富士通杯的韩国年轻棋手朴正祥说起一段往事——他的父亲是个教员,曾教过一个整天沉溺于学棋的孩子,那个孩子后来放弃了下棋,成绩一下子飞了上去还考上了韩国最好的大学。联想到在中国的年轻国手如胡耀宇、邱峻、谢赫、刘星、王檄、李喆等,都是非常喜欢读书的,在动辄智商100多的棋手中,存在着巨大的读书潜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那么多孩子甘心放弃学业?一线国手的高收入,是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常昊拿应氏杯,奖金是40万美元;丰田杯奖金也不少,还有一辆漂亮的豪华车;古力上半年就卷走300多万元奖金;围甲俱乐部棋手动辄十余万的年收入……这些消息刺激着孩子们的梦想,尤其是为定段付出了太多的财力物力之后,凭本事赚职业棋手的钱看上去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资深教练吕国梁就冷静地指出:“其实真能挣钱的,总共也就72个人。”他说的72人,也就是参照围甲12支队伍,按照每支队伍6个棋手计算,当然会有些出入,比如一些围甲俱乐部很穷,而一些围乙俱乐部投入却不小等,但这话确是实情。首先,所有的国际比赛真正能大把捞银子的,永远是排名靠前的那十几个棋手,其他连偶露峥嵘的机会都难。围甲有基本的“参照”,但也只有主力能确保10万元以上的年收入。

  如今职业棋手确实“吃香”,今年推行围丙,职业棋手一时洛阳纸贵,建桥学院老总周星增有意请上海围棋名宿曹志林组队参赛,竟然凑不齐足够的职业队员。但是,这种繁荣需要冷静看待,因为围丙那样的赛事时间很短,出场费也不高,大多数棋手无法保证固定收入,最幸运的可以有一些俱乐部养着,但能拿到手的也不过每月几百到上千元,比起他们为入段而付出的,可谓杯水车薪。

  当然,围棋可以衍生的收入不少,比如上面提到的职业棋手的指导棋,还有全职、兼职的教棋等,但这离大多数孩子冲击职业高峰——世界冠军的梦想,显然就背道而驰的了!

  独木桥不是唯一选择

  业余棋王 左右逢源

  对于学棋的人来说,职业还是业余,界限就在定段赛。

  年复一年,无数棋童和他们的家长在这座独木桥前磨洗着他们的青春,带着忐忑和焦躁,等待着最后的收获。无论成败,他们都留下太多太多让人感慨的故事。

  一位华北籍的棋手,在北京为定段冲刺,父母双双辞职陪伴,因为没有收入,他们就在最艰苦的天气里在旅游区大门外做贩卖鸡腿的小贩,为了不影响正兴高采烈地学棋的孩子,他们还一直瞒着他。另一位朝鲜族棋手,也是由家人陪伴在京学棋,结果父亲在一次外出时遭遇歹徒抢劫丧命,至今没有破案。一位目前名列棋手等级分榜前列的山东籍棋手,因为缺乏良好的训练环境,母亲辞了工作,带他走南闯北拜访名师,在上海学棋的时候,母亲只能在学校食堂打下手……

  跨过职业门槛后也不是一劳永逸。去年一鸣惊人的西安周睿羊,也长期辗转深圳、北京等地,一直在国少队之外徘徊,辞职的父母也和他一起在租来的小屋里捱过漫长的等待。就是棋王也有着艰辛的回忆,常昊在学棋的道路上可谓顺利,但在国少队期间,母亲周樾园也是为了孩子辛苦地做着导游,来回奔波北京与上海……

  其实职业棋手并非惟一选择,业余棋界也有刘钧和胡煜清这样令人羡慕的代表。刘均早年入段,因身体原因退出国少队,常年在上海教棋,昔日上海的“超级替补”孙梦厦以及王玮都曾经从刘均研究会受益匪浅,若不是英年早逝,刘均一直是棋界的一面旗帜,专业棋手对他都十分尊重。英俊潇洒的“南天王”胡煜清8段则早早选择业余之路,在财大就读硕士研究生的他在世界业余锦标赛等获得冠军,是全世界闻名的业余棋王,他还帮助过徐莹等女棋手出征农心杯,也是有口皆碑。事实上,很多棋手入段也是为了得到读大学的特招名额或者加分。我的同行中就有不少从围棋之路走来的。

  “过来人”经验谈

  弃学争段太吃亏

  常昊是在实行段位赛制度改革后的第一年入段的。回头来看,常昊认为:“以前制度很宽松,只有升段赛,没有定段赛,好像都可以自己报段,只要你在段位赛中站得住(注:那时段位有升有降)就行,后来改打定段赛也还好,主要是参加的人不是很多,仅限于各个省队的运动员,只要你连赢四盘就能入段了。”

  即使进入了国少队,常昊也没有放弃学业,在正规小学毕业之后又在训练局体校里完成了文化学习。说到现在学棋的孩子为了定段而放弃学业,常昊非常不安:“现在竞争太激烈,不放弃读书好像就难以定段了,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但作为棋手还是要有基本的文化基础,就是不为拿文凭也要自己多学一点,放弃读书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肯定是有影响的。”

  另一位世界冠军罗洗河也有类似看法,虽然他也承认,像他们那样体校学习的模式面临改革,“入段如果是为了上大学的话,那我觉得你干脆全心去读书的好,如果是为了走职业道路,那你想下棋下到一定高度,你各方面的综合水平就必须很高。”他当年也是打了三年才入段,评价那时的感觉是:“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就是稀里糊涂入段了。”

  新科状元古力年纪更轻,也更能感受现在那些冲段少年的体会,即使提到一些孩子放弃学业争入段,他还是比较同情的:“对此我实在感觉不好说,现在的竞争太残酷了!”当年他也是拼搏三年才入段的,所以他冷静地说,“主要是客观地评价你自己的水平吧,水平到了,自然就入段了!”

  定段成功关键词:砸钱·北漂·运气

  这是一个幸运者走过的路——今年14周岁的上海少年王玮。他在今年的定段赛本赛第十轮,以九胜一负的战绩定段成功,提前三轮脱离苦海。

  少胜一场 名落孙山

  王玮在上海学棋,亲手教过他的吕国梁、谢裕国等都是上海顶级围棋教练及资深裁判,去年他读完初中预备班之后休学,去北京聂卫平道场为定段进行系统训练。

  “与他同一批学棋的孩子中,王玮是最后一个出去的,我们实在没办法,看到了定段的希望,总是想博一下。”他的母亲如此介绍。此前王玮出于兼顾学业和下棋的考虑,一直在应昌期围棋学校学习,无论学习还是下棋的环境都不错。但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是,上海有优秀的青少年围棋教练,也培养出常昊等职业高手、世界冠军,但就目前的训练质量,远远比不上职业棋手及准备升段棋童的集中地北京,这也正是这几年聂卫平道场、吴肇毅道场等北京主流道场门下弟子入段率高的主因。

  去年,王玮在家长支持下于定段赛前休学两个月,去杭州训练。那里也有几个水平不错准备冲段的业余棋手,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但结果是残酷的:去北京训练的棋友江维杰(今年升到二段,目前长期在北京训练)、张强等先后取得九个胜局顺利入段,江维杰还夺得了该届的“状元”。而仅仅少胜了一场的王玮却落在四十多位,同样在杭州训练、在业余棋界小有名气的李天罡等也名落孙山。

  好在去年的排名足以让他在今年定段赛中免去漫长的预选赛之苦,可以直接进入本赛,这意味着他只要在十三轮比赛中获胜九场,就可以成为职业棋手。于是他考虑再三后作出决定:暂停学业一年,走上“北漂”道路。

  入段成本 十五万元

  “家里有学棋的孩子,那父母还谈什么上班。”像无数“先行者”那样,王玮的母亲辞了职,陪伴年幼的儿子来到北京。在聂卫平道场,不仅有很多像他那样志在一博的业余高手,还有不少道场培养出来的职业棋手,对此王玮非常高兴:“刚刚去那里的时候,职业棋手和我们是混着下的,所以确实提高很快。”

  聂道场所在的四块玉地区都是老式平房,非常简陋。王玮的母亲不愿儿子的这一年过得太艰难,最终在邻近中国棋院的方庄地区找了一幢小户型公寓楼,以每月1600元到1800元的价格租下。之所以存在价格变动,是因为假如他们要短时间回上海一次,多半会把租的房子退掉,下次来还继续在这幢楼里找人家租。由于方庄到道场有一段距离,他们还买了自行车解决交通问题。

  还有一笔开销就是请职业棋手下指导棋的代价,他们曾以500元一盘的价格请到一线高手指导,那还是通过熟人联络的“友情价”。关于国手指导棋的行情,“江湖”传闻是按段位计算,一段100元,但现在很多等级分居前的棋手段位并不高,而且比赛频仍,所以经常是有价无市,在这样的背景下,能请到高手指导已算“路道粗”,更别谈钱多钱少了。“经济上有压力,但总的来说还可以承受。想想那些几年都没能入段的孩子,很多人比我们省得多,但数年累积数目就很惊人了。”

  据统计,目前一个在北京学棋的外地棋童,平均“入段成本”已经达到15万元之多。

  一朝功成 前路茫茫

  镇江。2006中国围棋定段赛赛场。包括本赛棋手在内共有380名少年争夺20个职业初段席位。其中两个专门留给女棋手,两个指定给15周岁以下棋手。有人形象地比喻:这是座比高考难十倍的独木桥!

  在本次定段赛开幕前还闹了点小风波,因为赛会指定棋手和家长食宿,而且价格不低,引起很多家长的抵制——很多学棋的孩子早把家里的积蓄用罄,动辄数千元的赛会开销实在难以承受。在围棋协会协调下这一风波很快平息,但棋童家庭的经济压力之重可见一斑。

  有过硬的基础,加上良好的环境,还不能保证入段的成功,很多有天赋也被看好的棋手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心态失衡,每每功亏一篑。“王玮的心态非常好。”担任大赛裁判长的吕国梁教练现场观战后感到了一丝欣慰。果然,在第十轮王玮终于功德圆满,和来自湖北的蒋辰中一起提前入段。

  当晚,已提前返沪的吕指导打电话去祝贺,王玮一家正在饭店聚餐。那顿饭吃到很晚,而且把手机的电池都打光了……“王玮打了四年段位赛就打上了,我们还算幸运的。”王玮的父母感触之深,唏嘘不已,和他同时入段的蒋辰中整整打了八年,而且今年如果打不上,明年受到年龄限制,将再没有机会参加比赛。

  而在他们身后,还有无数像何天凝那样的“奔跑者”,面对漫漫长路,他们也会有一天要面临“出不出去”的选择。在380比20的残酷竞争中,他们能像王玮那样等到芝麻开门吗?

  同时,定段也只是跨进了一道门槛,进入职业棋手行列的王玮们,今后的道路又该如何走呢?刚刚回到上海的王玮又开始收拾行囊——国少选拔赛马上就要在武汉打响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