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权甲龙道场记事之一:因势利导打造“李昌镐克星”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09:35 足球-劲体育

  来自全国各地的128名业余小棋手,正在镇江为20个入段名额而展开残酷的争夺,他们基本上都来自于国内道场式的围棋学校,其中聂卫平围棋道场、北京国弈围棋道场和马晓春围棋道场三家生员就占了75名。定段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了各家道场之间的对抗,围棋道场的实力和执教水平之重要性可见一斑。不过,相对于国内,不算已经式微的日本,围棋道场目前以韩国的权甲龙道场最负盛名,因为李世石九段、崔哲瀚九段出自其门下,此外,还有姜东润四段、尹峻相四段、金志锡三段、李映九五段、白洪淅四段等一批有前途的新锐棋
手。那么,权甲龙道场培养棋手的秘诀何在?李昌镐克星崔哲瀚们又是如何炼成的呢?

  ①打造“李昌镐克星”

  围棋观察家们的预测在2003年3月已经变成了现实。21岁的李世石在

LG杯世界棋王战中战胜李昌镐(29岁),获得了冠军。

  韩国围棋界把李世石和出生于1985年,属相为牛的“牛犊帮”崔哲瀚、朴永训、元晟溱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极有可能成为冲击李昌镐围棋王国的棋手。

  “他们4个棋手中间,崔哲瀚最值得关注。”

  2004年春,崔哲瀚继2003年李世石战胜李昌镐夺取世界冠军之后闪亮登场,开始了在番棋中战胜李昌镐的神奇之旅。

  2004年伊始,崔哲瀚连续在国手战和棋圣战挑战者决定战中击败对手,获得了与这两项棋战头衔保持者李昌镐展开十番棋大战的机会。

  在2004年3月2日第47届国手战挑战5番棋决赛第5局的比赛中,崔哲瀚执黑199手中盘战胜李昌镐,以3比2的总比分挑战成功,获得冠军。赢得十番棋大战后,崔哲瀚声名大振。此后,他又在国手战和GS杯的五番棋赛上两次力克李昌镐。

  崔哲瀚生于1985年,19岁,属牛。他比第一个在番棋中战胜李昌镐,成功打破李昌镐10余年的霸主地位的李世石还小2岁。

  崔哲瀚在权甲龙道场学棋。1997年入段。由于他与同岁的元晟溱、朴永训等是新锐棋手中成绩突出的棋手,所以被韩国围棋界总称为“牛犊帮”。“3人牛犊帮”的入段先后顺序是崔哲瀚(1997年)、元晟溱(1998年)、朴永训(1999年)。

  几年前,李世石开始了对抗李昌镐的壮举。当时,权甲龙高瞻远瞩,在李世石之后排出了冲击李昌镐王国的梯队。他们就是崔哲瀚和元晟溱。对崔哲瀚权甲龙从一开始就劝告他要下得更积极一些。虽然崔哲瀚的棋风可以用“战斗型”来进行概括,但他原来的棋风却不是这样的。崔哲瀚平时为人老实,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在崔哲瀚7岁,从釜山来到首尔学棋的时候,权甲龙第一次见到了他。从那时到现在,权甲龙从来没有因为崔哲瀚的事情伤过脑筋。在学棋方面更是如此。

  那时的崔哲瀚喜欢把棋下得很厚。权甲龙认为不能够让崔哲瀚形成这样的棋风。崔哲瀚虽然为人老实,比较稳健,但他的计算能力很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权甲龙认为应该发挥他的优点。

  权甲龙说:“战胜李昌镐的方法肯定有,但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却没有人总结得出。我个人认为战胜李昌镐的方法就是乱战。这也是战胜李昌镐的唯一方法。事实也证明了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能够与李昌镐匹敌的曹薰铉、刘昌赫、李世石在棋风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战斗型棋风。”

  李昌镐的形势判断、中盘计算、官子技巧无人能敌。在围棋比赛中,棋局进行到中盘以后,就变成了以目定胜负的局面。要想在这样的棋局战胜李昌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不管是凶是吉,乱战才是最好的选择。不管乱战是否能够带来最终的胜利,但只有乱战才有可能战胜李昌镐。

  权甲龙表示:“正是基于这一点,崔哲瀚通过与李昌镐进行十番棋大战以后,他的棋风就会自然形成。”

  那么崔哲瀚的棋风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崔哲瀚的棋风应该属于厚实、战斗型。

  在围棋里,厚实就意味着步调慢,而战斗性强的棋手容易把棋走薄。然而,崔哲瀚很好地把厚实与战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战斗的过程中,也能够很好地把握局势的均衡。即使不进行最后的战斗,整个棋局也不会一下子崩溃。这是非常独特的棋风。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的话,就会下出漂亮的棋。

  虽然崔哲瀚现在国际比赛战绩并不出色,但权甲龙依然看好这位弟子的前景。

  撰稿:李光求

  • 权甲龙道场记事之一:因势利导 打造"李昌镐克星"
  • 权甲龙道场记事之二:论未来霸主 李世石不被看好
  • 权甲龙道场记事之三:后继有人 权道新锐排成一队
  • 权甲龙道场记事之四:为师之道 二十年经营不寻常
  • 权甲龙道场记事之五:学生出色 新四大天王拥其二


  •   精彩足球新闻华体网独家代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900

    评论】【围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