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棋院要塑棋城塔尖 培养潜力少年力争冲回围甲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04:27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 |||||||||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成都“棋城”的地位形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成都棋院人才辈出,成都棋校名师云集,“棋城”兴旺一时。然而,随着体制的转变,“棋城”渐渐失去了应有的光环。
成都棋院在计划体制下的优势随着市场化的到来而逐渐减弱,一批高水平教练的流失也使川队在年轻棋手培养方面出现困难。目前川队的年轻棋手中,杨一和李劼等人还算赶上了末班车,半专业化的培养方式使他们得到较为系统的学习,也得以顺利成为职业棋手。 古灵益的成长方式与杨一等完全不同。古小胖可以称为业余俱乐部成才的典型,他先后辗转于江口醇俱乐部和聂道场并最终成为职业棋手。不过,这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求棋手具有较高天赋,另一方面对于棋手家庭的经济条件要求也较高,普通人很难承受高昂的学费。与古灵益同龄的另一位成都小棋手夏茂吉的遭遇就很说明问题,这位颇有天赋的小孩由于没有在高水平俱乐部学习的经历,多次参加定段赛均功亏一篑。最后一次参赛,夏茂吉在最后一盘关键比赛中“只差一气”告负,终于无缘职业棋坛,心灰意冷的他也就此告别了围棋。 目前四川围棋的问题不在于普及,事实上仅在成都就有多家业余俱乐部,喜爱下棋、学棋的小孩也不在少数,但很多俱乐部和培训班缺乏一个规范标准,良莠不齐的现象非常明显。如此造成的后果是,学习到一定程度的小棋手很难再有上升空间,而个别如古灵益这样出众的棋手也很难在同龄棋友中找到切磋的对手,客观上耽误了他们的成长。成都棋院少年队正是基于目前的状况应运而生。通过三线队建设,对分散的师资力量进行有效整合,使年轻棋手有更多向职业棋手学习的机会,变分散为集中、变业余为规范,以此培养金字塔的“塔尖”。正如宋雪林所言,当一切都制度化后,四川围棋将真正具有自己的造血机制,“棋城”复兴也将指日可待。 成都棋院副院长、前“西南王”宋雪林九段对少年队的建设投入了极大精力,他表示:“规范后备培养机制,建立完善的梯队体系,这是我们打回来的惟一出路。” 宋雪林对棋院的复兴计划寄予很大希望。在他看来,这支少年队就是未来四川围棋的希望。“我们这支少年队和以前的培训班绝对是两个概念。他们的课时增加了很多,而且师资力量是任何培训班、培训学校没法比的,全是职业棋手担任教练和陪练,对这些娃娃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宋雪林本人届时也将参与指导,并且他还透露如果出现学员水平提高太快、“教不动”的情况,棋院方面将负责向具有更高水平的教学机构推荐。“当然,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说明这个学员的实力已足够去参加联赛了。”他笑着说。 在围棋界浸淫了30多年的宋雪林非常清楚成都围棋的现状和问题所在。他指出,“棋城”复兴不是靠买一两个高水平棋手就能实现的。“我们不像有些队那么有钱,可以随便买队员,我们只能自己培养。自己培养的棋手是最可靠的,我们不指望培养怎样的高手出来,只要能有一大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坚棋手,那四川队就绝对不用担心打不回甲级了。中国围棋为什么能对韩国队取得优势,就是因为有一大批实力相当的年轻棋手。这种集团优势只有通过完善的体制造就。以前我们总是靠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单打独斗,这种情况应该改变了。” 本报记者肖竹 |